中房报·财经
A+
学习我们的祖先营造城市: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张杰讲城市更新

中国房地产网

2021-04-28 22:38

学习我们的祖先营造城市: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张杰讲城市更新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国际古迹与遗址理事会(ICOMOS)历史城镇与村落委员会(CIVVIH)副主席张杰

何欣/发自北京

4月28日,一场以“空间重构·赋能城市肌理焕新”为主题的“2021中国城市更新论坛系列活动及案例征集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国际古迹与遗址理事会(ICOMOS)历史城镇与村落委员会(CIVVIH)副主席张杰在会上表示,在存量为主的前提下,要完成“十四五”规划中对于城市更新的任务,就必须要科学认识存量空间及其环境特点,这也是解决城市更新过程中对老旧小区改造、强化历史文化保护等问题的基础。

“我们经常说新区不好,或者新区有很多大家不喜欢的地方,这暗藏着还有一个更好的城市理想和模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城市和现代城市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涉及空间和功能,但区别就是有的更强调匹配,有的更强调错位,比如说现代城市强调功能要区分,一个地方只能住,不能干别的,一个地方只能干商业,不能做别的。”张杰说。

现代城市从开始酝酿的那一天就是一个一个房子,是一个一个区,是割裂的。到了19世纪60年代之后问题越来越多。而在传统城市,我们几乎见不到一个单栋的建筑,建筑都是连成片的街巷、公共空间和开放空间。

在更新时代,我们要对既有空间系统提出一个综合的修复,使我们日常生活也包括了就业,很多人拿着笔记本可以到咖啡厅,你也不知道他们在消费还是在工作,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在打破,在一个店,一个座位上都会产生混合,这是我认为的生活空间和城市要有一个再次离合。

从这样的角度来讲,最近20多年的城市景观为我们提供了可能,城市历史景观无非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地理空间,另一个是文化空间。人们逐渐认识到,强调地方性知识的重要和多样性成了认识一个地方的基础,我们国家的国土规划,无论是自然的还是文化的,以及魅力或者美丽国土,我个人认为在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度里,可以说没有一寸国土非文化,没有纯自然的。我们整个民族和国家就是在这样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中构成了无数多的多样的东西,这样一个环境恰恰是今天在城市更新的年代要认真体会的地方。

我们回到黄河的源头可以看到这样的地理气质,国土上有很多有特点的自然环境和地方文化塑造出很多迷人的地方,我们的历史塑造了对于自然环境和文化空间模式,大家知道北京的中轴线,故宫的单院长讲北京的中轴线有50公里,我认为非常对。这样的观念在我们的国土上有很多非常精彩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结合,这都需要我们去尊重。

把中国的历史城市景观的构成跟国际的概念比较,可以看到英文的内容基本是很多国际文献里组织起来的,而在过去30多年里,我们国家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保护的相互碰撞,很多的观念已经完全超过了英文提出的很当观念,由于我们的规模大,速度快,所以触及的问题非常靠前。

我们过去11年多时间在景德镇做了系列案例,从传统的遗产到现代的陶瓷遗产。景德镇作为国家的陶都,从宋代开始,从整个地理环境里不断发展,形成了很多与陶业相关的各种遗址。从聚落来讲,最终锁定在长江的东岸形成了元明清老城的范围。

老城形成了御窑,御窑里做不了的东西给民窑,民窑带动了很多加工拉坯和各个生产部门和产业链条,是地地道道的工业城市,可以说这是全世界历史最长、一千年没有变的业态。

景德镇的城市东侧是山,然后是江,通过文化的塑造形成了非常有特点的肌理和空间体系,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不协调的建筑,把空间开始割裂。

如何代表陶瓷文化的一千多年历史的城市,重新塑造城市历史景观,适应今天的公众需求,这是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在地貌相当复杂的情况下,通过确认去考虑一个地方的土地怎么用,怎么布局。

做城市更新经常面临非常尴尬的局面,但是我们尽可能提升整个城市的环境。现在社会和政府都有文化需求,所以我们配合他们做了文化景观的恢复。

在景德镇,按照大的部署,我们对一些主要的窑址进行保护和修复,有的是原址保护,还有分类按照自身的特点和使用的功能进行整治。


编辑:温红妹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营造城市,张杰,城市更新
0
0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