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财经
A+
“海绵城市”和排水系统不该“背锅”

上观新闻

2021-07-27 14:55

今年7月17日以来郑州持续多日遭受暴雨袭击,尤其是20日16时至17时,雨量即达到201.9毫米,相当于1小时下了以往一年1/3的降水量。这也是全球大中城市的小时雨强的最大纪录。根据初步分析,小时降水、日降水的概率、重现期,均堪称“千年一遇”。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遭受极端暴雨袭击,损失惨重令人惋惜。


洪水灾害自古以来都是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洪水、干旱、地震和滑坡等4种自然灾害中,洪水灾害发生次数、造成影响的人数和经济损失都是高居首位的,死亡人数仅次于最具破坏性的地震灾害。尤其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极端暴雨事件的发生更加频繁,洪水灾害也对城市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假如遇到千年一遇的水灾,上海该怎么办?7月24日,上海市水利学会防汛专委会主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水利系教授刘曙光做客科技会客厅,谈了关于如何应对城市型水灾的看法。


“海绵城市”应该“背锅”吗?


2016年7月19日至20日,北京遭遇长达55个小时的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量超过“7.21”(2012年7月21日至22日,北京遭遇61年以来最强暴雨,造成79人死亡)暴雨平均降雨量。


神奇的是,和北京市区的积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暴雨时故宫地面也未曾出现明显积水,更是展示了难得一见的“千龙出水”场景。这得益于故宫巧妙的设计。除了地势北高南低外,故宫排水有明暗两套系统,城外至少有三道排水防线,此外还有渗水和蓄水系统。


某种意义上,故宫,就是一座“海绵城市”。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能及时吸水、蓄水、渗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起于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当前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建设海绵城市的热潮,其中的技术研究问题也已列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之中,成为国家的重要科学发展方向之一。


但是,当特大暴雨来临,“海绵城市”为什么屡屡失灵?“海绵城市”该为城市水灾“背锅”吗?


为城市水灾“背锅”,刘曙光认为,这是对“海绵城市”的苛责。


首先,从目的来说,“海绵城市”本身就不是为应对郑州这样“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建设的。“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解决中小雨的径流蓄滞问题,可以缓解两年一遇或五年一遇的暴雨,但无法解决稿强度暴雨所造成的内涝。“就像一块海绵,可以吸收一定程度的水,但如果远超标准,它也吸收不了。”


城市化带来的三大水问题


更重要是的,应对强降雨不是“海绵城市”的唯一目的。“雨水也是一种重要资源。”刘曙光说,城市道路、建筑、空地多是硬化地面,降雨之后,雨水会留在地面洼处或顺管道排走,这对内陆或北方缺水城市来说,降低了雨水资源的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后,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部分水就可以渗到地下,减少洪水总量、延迟洪峰行程时间和防洪除涝的同时,还有利于城市雨水利用和地下水补给,同时还能帮助初雨污染净化。


“所以,从顶层设计考虑,大力推行建设‘海绵城市’,是为了科学、全面、综合地解决城市地区的水问题。”刘曙光认为,要客观认识“海绵城市”的作用,不能寄希望于其应对特大暴雨。


没有排水系统可应对千年一遇的暴雨


当特大暴雨来临,马路成游泳池,车辆被淹没,地铁、隧道灌水……为什么一个现代城市的排水系统无法应对?


事实上,对于城市型水灾害,尤其当暴雨洪涝达到超标准的规模,完全依靠工程措施来控制是很难的。


俗话说:“有多大脚,穿多大鞋”。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也是因地制宜的,每座城市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因此排水系统建设标准也不一样。如果强行让内陆城市按照沿海城市的标准建设排水系统,显然是“大材小用”。


“没有城市的排水系统可以应对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刘曙光表示,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自然条件,都不能要求一座城市为了备战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去修一条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用不上的下水道。如何平衡未来风险和当下利益,这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


针对不同的洪水量级采用不同的城市防洪措施


而城市大范围的防洪,主要针对发生概率较小的大型洪水,以超标准排放系统来实现,如上海地区的千里海塘、黄浦江堤防等。


刘曙光认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加剧,极端气候频发,上海市这座超大型世界级城市也要考虑典型台风、暴雨、高潮位和上游下泄洪水多碰头的极端情况。


他建议,在总结目前深隧试验段的基础上,制定深隧建设的规划。当发生连续超强的降雨、外江水位不断上涨的情况时,城市“海绵体”失去自身作用时,地下储水隧道(简称“深隧”)就可助力海绵城市消除内涝。


东京“地下神殿”


深隧,就是埋设在深层地下空间的大型储水排水隧道。最典型的就是日本东京深邃工程——东京“地下神殿”,工程按照“五至十年一遇”(以国内标准可达百年一遇)的排水标准建设,最大排洪流量可达200立方米每秒。历时15年,于2007年建成。


在汛期下暴雨,地表的雨水径流流量超过排水管道标准的时候,多余的水可以流进“深隧”暂时储存起来,当暴雨过后,开启地下泵站,将“深隧”里的水排走,或循环利用于河道、湖泊和地下水的补给,或作为城市绿化灌溉、路面和公共卫生设施的冲洗等。深隧工程在应对超常降雨、雨洪消峰、蓄滞雨水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对完善我国新时代城市防洪排水系统,解决城市洪涝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刘曙光还建议,要继续加强黄浦江口建闸的研究,择机修建黄浦江挡潮闸。


当工程措施“失灵”


类似郑州这样极端暴雨的灾难规模,已远超出了防洪排涝工程的调控能力。


当工程措施“失灵”,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理应发挥更大作用,考验的是城市的应急响应体系与能力。


“现代智慧城市的防洪排涝设施体系建设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刘曙光表示,除了运用工程措施以外,非工程措施的建设也非常重要,如编制洪水风险图,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建立城市防汛智能监测系统、城市智能型防洪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城市防洪智能调度系统等,大力发展适应时代的智慧防洪排涝设施体系。


首先,以调查为基础、评估为支撑,客观认识当前全市和各区水旱灾害、海洋灾害致灾风险水平、承灾体脆弱性水平及风险水平、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以便科学预判。


“编制洪水风险图,掌握不同频率暴雨/风暴潮及其组合下的城市高风险点和重点隐患地区,深度剖析城市自身的防洪能力非常重要。”洪水风险图,是对可能发生的超标准洪水的演进路线、到达时间、淹没水深、淹没范围及洪水流速等洪水特征进行预测,以标识受洪水威胁区域各处危险程度的一种地图,还包含逃生区域和逃生路线等避难信息。全面推广编制暴雨洪水、内涝、地下空间/地铁洪水风险图,为防洪风险应急管理提供依据,以提高全民的洪水忧患意识,促进防洪决策科学化。


其次,实现水灾的实时监测和预报预警。现代智慧城市的防洪排涝设施体系建设,需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遥感等现代化技术,努力实现实时监测、精准预报、精准预警、精准调度、精准处置。在观测技术上,通过引入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摄、雷达、激光、5G通信等新技术,扩大观测覆盖范围,提高实时监测的时空精度和广度;在预警预报技术上,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等新兴技术,充分利用观测数据来构建合理可靠的洪水预测预警模型,尽可能地提高洪水预报和抢险救灾的鲁棒性、及时性、准确性。


“除技术层面外,多部门协作配合非常重要。”刘曙光提醒说,城市防洪涉及多个部门,如水利部门、气象部门、住建部、应急管理部等,利用城市智能化管理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智慧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体系。


“城市防洪不单单是政府或某些部门的工作,更需要全民普及防洪知识,提高全民防汛意识。只有政府、社会协同,全民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洪灾损失。”刘曙光说。


编辑:温红妹
标签:海绵城市,排水系统,背锅
6
0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