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财经
A+
两会声音丨来自两会财税改革的消息:地方政府谁举债谁负责

2019-03-08 09:18

两会声音丨来自两会财税改革的消息:地方政府谁举债谁负责两会声音丨来自两会财税改革的消息:地方政府谁举债谁负责

中房报记者 苗野丨驻两会报道

3月7日上午,梅地亚新闻中心,以“关于财税改革和财政工作”为主题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召开。这场新闻发布会吸引了大批中外记者,他们都是奔着下一步中国财税改革和财政工作的重点来的,他们希望听到一些新的信息。

发布会如期举行,场面有些紧张,一些关于“财政赤字”“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如何减税降费”等尖锐问题一个一个抛向台上的政府官员。

财政部部长刘昆成了回答问题的主角,面对一个个尖锐的问题,他一一化解:“今年减税降费数额近2万亿元,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一年减税额能达到这么高”“政府债务的负债率是GDP的37%,远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同时,他也通过“我们要当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一毛不拔”“严堵违规举债的后门,给地方政府债务戴上紧箍咒”、“谁举债谁负责,谁家的孩子谁家抱”等语句表明了中央的立场,严肃行事,不搞“大水漫灌”“大包大揽”。

一个半小时的发布会,刘昆通过一连串的数字列举与“金句”,让外界了解了中国财政的家底、行进的路线、真正的态度、安全性,以及这背后中国政府的民生大谋局。

刘昆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财政部将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着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镜头一:增值税是减税降费“主菜”

“刘部长,今年的减税‘大餐’中谁会是‘主菜’?”新华社记者提问。

“增值税改革是您所说的‘主菜’。”刘昆说。

一问一答,燃爆全场。

刘昆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持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着力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来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去年全年减负约1.3万亿元,这对于降低企业负担、激发微观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财政部门将会不折不扣地落实。”刘昆说。

在减税方面,制造业等企业由现行16%税率降到13%;

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由现行10%的税率降到9%,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

对适用6%税率的行业,采取加计扣除的方式,使其税负只减不增。

在降费方面,明显降低企业社保缴费负担,将比例降到16%。

除了减税降费被重点提及,“财政压力”也是刘昆现场提及最多的词。

“今年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将比较突出,减税降费数额近2万亿元,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一年减税额能达到这么高,所以我们要既当‘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一毛不拔;也要打好‘铁算盘’,把该花的钱花在刀刃上。”

如何当“铁公鸡”又如何打好“铁算盘”财政部也有了打算:

一是在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同时,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入力度。

二是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比如,准备安排1261亿元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同比增长18.9%,增量将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还准备安排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资金600亿元,同比增长35.9%,聚焦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七大标志性战役。

三是加大重点领域投入力度。增加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安排中央基建投资5776亿元,同比增加400亿元,重点支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驱动和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节能环保与生态建设等重大项目,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加强基本民生保障。拟安排就业补助资金539亿元,同比增长14.9%;安排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1433亿元,同比增长12.4%等。强化民生政策兜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五是推动区域均衡发展。较大幅度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提升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如拟安排中央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增强地方财政经费保障能力,还安排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2709亿元,同比增长10%,加大对基层财政补助力度等,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

镜头二:不搞“大水漫灌”“大包大揽”

两会声音丨来自两会财税改革的消息:地方政府谁举债谁负责

“今年中国经济将置身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我们注意到,目前外界对于积极财政政策提振发展信心的期待很高。请问部长,积极财政政策将从哪些方面加力提效,从而更好助力中国经济稳增长。”人民日报记者提问。

刘昆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做了回答。他说,最重要的是做好“乘法”,“放水养鱼”,用减税降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做好“加法”,就是要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去年财政支出规模超过了22万亿元,我们将继续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拟安排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13万亿元,同比增长8.7%,重点增加对脱贫攻坚、“三农”、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民生等领域的投入。此外,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15万亿元,同比增加8000亿元,重点支持重大在建项目建设和补短板。

同时,我们还要做好“减法”,节用裕民。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预算,取消低效无效支出。中央财政带头严格管理部门支出,一般性支出要压减5%以上,“三公”经费再压减3%左右,长期沉淀的资金一律收回。地方财政要比照中央的做法,从严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把省下的钱重点用于保障民生支出,不断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此外,我们还要做好“除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特别是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更好发挥财政资金作用。

刘昆最后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加力提效,不是要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也不是要搞政府的“大包大揽”,而是要实施逆周期调节,更好应用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采取改革的办法,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着力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镜头三:2.8%赤字率是积极稳妥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财政赤字率设置为2.8%,比去年仅增加了0.2个百分点。之前市场预期,因为今年的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而且又大幅减税降费,财政赤字率可能超过3%。想问2.8%这个赤字率是如何衡量决定的?”美国国际市场新闻社记者追问。

现场即刻变得异常安静,大家都在等待这位财长的答案。

“赤字率在预算报告公布之前,经济界和社会舆论已经对这个问题作过很多讨论,也有人认为应该提得更高一些,也有人认为应该保持。最后还是确定今年全国财政赤字拟安排2.76万亿元,赤字率预计2.8%,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是党中央、国务院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财政可持续发展因素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刘昆说,一方面,强化逆周期调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另一方面,也与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有效降低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相适应。

他继续表示,从赤字规模上来看,我国赤字规模从2016年的2.18万亿元,到2017年、2018年的2.38万亿元,再到今年的2.76万亿元,规模是持续增加的,今年比去年增加了3800亿元,这已经体现了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要求。从赤字率来看,2016、2017年都是2.9%,2018年是2.6%,今年预计是2.8%,始终控制在国际通用的3%控制线以内,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赤字率水平并不高,这个安排综合考虑了财政收支、专项债券等因素,也为今后宏观调控留出了政策空间。所以,今年的赤字安排是积极的,也是稳妥的。

“我还想再说一下,中国政府的举债不是用于机构运转、人员工资等经常性支出,而是进行有效投资,形成了可偿还债务的对应资产。”刘昆说。

镜头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两会声音丨来自两会财税改革的消息:地方政府谁举债谁负责

一个尖锐的问题刚刚回答完,还没等刘昆松口气,彭博社记者便直击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

但这个尖锐的问题没有难住刘昆,他列举的一大堆数字进行了回应:

2018年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8.39亿元,债务余额和综合财力比例是76.6%,远低于国际通行100%~120%的警戒线;

政府债务的负债率是GDP的37%,远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风险非常低。”刘昆说。

但他话锋一转又表示,我也不回避,确实有个别地方政府仍然存在在法定限额外通过融资平台公司违法违规或变相举借债务,也就是所谓的政府隐性债务,这方面我们已经采取严格的措施,不允许发生新的隐性债务,同时稳妥化解存量。“发现这类情况,马上进行问责,在全国也问责了不少人。下一步,严堵违法违规举债‘后门’,给地方政府债务戴上‘紧箍咒’,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攻坚战。”

如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刘昆介绍了四大举措:

一是遏制增量。严禁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严禁以政府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同时管控好新增项目融资的金融“闸门”,对没有稳定经营性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或没有合法合规抵质押物的项目,金融机构不得提供融资。

二是化解存量。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坚持谁举债谁负责,做到“谁家的孩子谁家抱”。继续整治违法担保,纠正政府投资基金、PPP、政府购买服务中的不规范行为。

三是推动转型。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公开透明、合法合规运作,严禁新设融资平台公司,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坚决制止地方政府将公益性事业单位变成融资平台。

四是监督问责。健全监督问责机制,坚决查处和问责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终身问责、倒查责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上午10点30分,新闻发布会在意犹未尽中结束,新的思考与行动也在悄悄展开。


编辑:本站编辑
0
0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