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对话CEO
A+
壮丽70年·共和国地产印迹访谈系列|丙方王志纲与他的“第三种生存”

2019-10-29 08:46

丙方王志纲与他的“第三种生存”



丙方王志纲与他的“第三种生存”



写在前面


他被誉为“中国房地产界的幕后推手”“城市策划第一人”和“中国顾问咨询业的拓荒者”。


他所创办的智纲智库,25年来深度介入中国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为上千家企业、上百个城市进行战略策划。从碧桂园、星河湾的地产策划,到成都、西安、北京、丽江、烟台等城市区域规划的战略推动,他始终站在中国变革发展的风口浪尖。


同时,他笔走龙蛇,纵横捭阖。根据其自身的探索和实践出版的《大盘时代》《城市中国》《找魂》等专著,早已成为地产企业的必读书和国内许多城市决策者案头的教科书。


如今,国外也将智纲智库视为中国本土最有潜力的咨询顾问机构之一,而他的思考范围仍在不断突破、与时俱进。当下,他最关注的话题是关于中国发展,“未来5~10年,中国将经历一次至关重要的周期。”他说“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这代人的手里完成,历史将会在我们面前爆炸。”


李叶/文


时代的变迁幻化出无数种可能性,各种财富神话如烟雾般升腾的背后,有些人迷失了,有些人还在走。


王志纲属于后者。


下海之初,他一直在寻找一个既不依附于权贵,也不向金钱谄媚的“第三种生存”方法,凭借自己的智力和超强的把控能力,这种生存之道也终于被他实现。其创办的智纲智库(王志纲工作室)成立25年来,深度介入中国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为上千家企业、上百个城市进行战略策划,也让市场经济承认了知识分子的价值。


作为当下中国顶端部位的战略策划师,从社科院到新华社,从碧桂园、星河湾的地产策划开创者,到成都、西安、北京、丽江、烟台等城市区域规划的战略推动者,他始终走在中国变革发展的潮涌之巅。


同时,他笔走龙蛇,纵横捭阖。根据其自身的探索和实践出版的《大盘时代》《城市中国》《找魂》等作品,早已成为地产企业的必读书和国内许多城市决策者案头的教科书。


成就必然带来相应的收益,对于财富,他却表现出一种超然的豁达,“把事情做好,金钱只是顺带的结果。”


9月下旬,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一行来到位于青年路星河湾朗园内的智纲智库北京分部,见到了这位内心豁达的财富推手。


此行虽说是采访,倒更像是一次茶话会。无需提纲和准备,坐落间,王志纲直接开启了话茬,一派轻松自在、挥洒自如,听他讲话的人却很难不被他话语间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所吸引,以至于回过神来已经过去了3小时之久。


他善用深入浅出的方法把一件深奥的事解释得通俗易懂又不乏趣味性,谈话中时不时抛出一两个绝妙的比喻,引得人拍手称绝。


不过,最令人叹服的部分是他对大势的分析研判,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和对自己过往经历的回顾。


透过他的讲述,一幅中国社会经济进程的“清明上河图”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重整河山


对于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巨变,王志纲记忆犹新。


1955年,王志纲出生在贵州省黔西县的一个书香人家,父亲在一所中学任职校长,属于当时县城里的第一知识分子,因而备受当地人尊敬。如果按照故事原本的发展,王志纲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应该是安稳和平顺的,没成想,一夜之间,文化大革命来了,原先受人尊敬的父亲一下子就被打成了“牛鬼蛇神”,书香门第也成了“臭老九”。


这场浩劫愈演愈烈,以至于生产停滞、文艺凋零,就连学校也几乎停课,这样的经历对于年少的他来说犹如从天堂跌入地狱。然而,父亲在这番动荡岁月却依旧保持知识分子的风骨,“即使这样他也没有选择趋炎附势,反而仍是乐观的,对于知识仍是憧憬的。”回忆起父亲,王志纲说。


在王志纲十二三岁时,他的父亲由学校校长变成了给学校敲钟的钟匠,他的两个哥哥一个从事石匠的工作,一个做起了木匠。他的第一份工作则与建设有关,成了房屋的泥瓦匠。黑暗的生活里,父亲没有放弃希望,甚至开玩笑地感叹,“唉!我这一辈子育人无数,桃李满天下,到了我们家一门四匠。”


父亲的生活态度对于王志纲性格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面对苦难的生活,有人会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有人则会麻痹自己,甘当时代洪流中随波逐流的庸人。庆幸的是,王志纲成为了前者。


十五六岁的他,已经非常关心政治,“在贵州大山深处闭塞的小县城中,成天竖着耳朵关注北京的新闻,因为政治和我们的命运太关联了。”终于有一天,一个在北京体育学院读书的老兄回来了,他从北京带回消息,“邓小平复出。”


1977年,中共十一大宣布文革结束,中断了10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光明照进了黑暗。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然而,10年浩劫留下的是满目疮痍和经济的凋敝,百废待兴。重整河山成为摆在国家和个人面前共同的话题。


横空出世


也在这一年,王志纲参加了高考。


“考大学时我就认为我是个当记者的好苗子,梦想能成为中国的李普曼。”所以在填报志愿时,北京大学新闻系成了他的首选专业。不过,虽然考分极高,但命运把他安排到了兰州大学的政治经济学系。求学的4年里,王志纲的心态由开始的抵触到接受,再到后来产生强烈的兴趣并从这门学科里找到了日后使他受益无穷的“秘密武器”——方法论,一种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丙方王志纲与他的“第三种生存”

2015年4月29日,王志纲应邀回母校兰州大学演讲


毕业后,他直接进入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工作。此时,正值中国社会科学界讨论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提出的一个课题:传统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初出茅庐的王志纲勇敢地加入了这场关于改革大局的讨论。在《光明日报》用长期被“名人”和“权威”占用的版面,他这个无名小辈一篇论文《僵化经济模式的理论基础》得以刊发,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这篇文章也成为王志纲命运的一个拐点:求贤若渴的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社长张选国亲赴兰州邀请他加盟新华社。


1985年10月,王志纲应邀来到呼和浩特,开启了他的记者生涯。


在新华社的日子里,王志纲的能量也引起了众人的注意。1986年8月2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王志纲题为《对外开放8年勇敢迎接挑战 广州经受3次冲击更有生气》的长篇报道并配发了评论员文章。


该文章一经发布,迅速在全国各阶层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国内外30多家报刊立即做了转载。凭着此文,已届而立之年的王志纲夺得了1986年新华社一等好稿奖。同年,新华社领导发话:“好马,就要放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驰骋。”他从偏远的内蒙古直飞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


到广州的第二年,他又取得了大面积丰收:《豆腐启示录》《放眼向洋看世界》两篇大通讯被评为新华社一等好稿,,10篇三等好稿,成了广东分社的“好稿专业户”。次年,他写下《中国走势探访录》,以惊人胆识向中央进言:治理改革环境,整顿改革秩序。这篇文章受到中央决策层的高度重视,被邀请进中南海专题汇报。这是王志纲的荣耀,也是新华社的荣耀。拥有这种荣耀的记者凤毛麟角,就是新华社历史上也屈指可数。


“这种轰动效应在新华社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一位新闻界元老说起王志纲时不禁感叹道。


1988年,横空出世的王志纲为中国新闻界赢得了足够的光荣与骄傲,这一年他刚刚33岁。


纪实电视片新潮流领导者

丙方王志纲与他的“第三种生存”

1992年,王志纲陪新华社老社长穆青采访珠江三角洲


王尔德曾说过:节制是不幸的,适量就像顿普通的饭菜那么糟糕,过度才像一席盛宴那么尽兴。


王志纲做新闻的态度可以完美的对这句话做出诠释,一篇篇反映时代方向又针砭时弊的稿件连番轰炸,读下来又令人酣畅淋漓、欲罢不能。


当人们正对王志纲的现有的成就津津乐道的时候,他又一反常规,推出了独树一帜的对话新闻。


1990年底,他与上海分社记者陈毛弟一番针锋相对的唇枪舌战,成了一篇轰动全国的《广东与浦东的对话》,并在随后召开的全国人大代表会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不久,南方一家颇有影响的报纸又推出了王志纲的另一篇对话《珠江三角洲启示录》,人们争相阅读,报纸连续加印两次都被一抢而空。中央组织部致电广东省,索要几十份载有王志纲“对话”的报纸,以备“学习研究”。


这种文体很快被其他新闻从业者竞相模仿,他写而优则导演,开辟了新的领域。


1992年春天,广东电视台决定拍一部反映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成就的专题片,一个涉及核心的问题却横亘在他们面前。这种时事经济的专题,台里的人很难把握好方向。想来想去,他们找到了对广东经济走势极具发言权的王志纲。


为了防止走入“主题先行”的误区,王志纲带领摄制组进入珠江三角洲采访时,不写脚本,不选场景,不搞彩排,而是采用现场抓拍、同期录音,一切都按生活实景进行。这种随机采访的工作方式,使得传统中那种靠背台词的主持人无法胜任,他便自己操着一口“贵州普通话”披挂上阵,当起了电视台主持人。


经过几个月马不停蹄的奔波,剧组拍下了几十盒“原汁原味”的素材,后从中剪辑出长达8集的片子,一部具有浓重的“写实主义”色彩的纪实片《大潮涌珠江》就此诞生了。


随着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全国20多家电视台先后播出,连一些港澳电视台也纷纷前来洽谈购买该片的播放权。同年,《大潮涌珠江》获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电视片一等奖,全国改革好新闻一等奖。


当《大潮涌珠江》在中央台热播之际,王志纲正奉新华社之命在山东做社会调查,热情的山东人恳请他为山东拍一部片子。这次,王志纲尝试用电视摄像机搞社会调查,对山东这块中国北方新崛起的经济高地进行一番开掘。3个月后,一部名为《北方的躁动》专题片出来了,中央台两次播出,《人民日报》破例刊登了该片的解说词。王志纲又一次名震电视界,《北方的躁动》获得中国电视长纪录片二等奖。

丙方王志纲与他的“第三种生存”

1993年王志纲于山东烟台主持拍摄8集电视专题片《胶东纪实》


这些纪录片让王志纲成为了中国纪实电视片新潮流的领导者,以至后来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都明显的承袭了王志纲的纪实风格。

潮水的方向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受讲话的鼓舞,许多有识之士纷纷下海,这一年里诞生了许多后来被人们熟知的企业和企业家。


此时的下海潮并没有影响到王志纲,他向往的仍是做中国的李普曼,“我当时在广东,被称作记者王,外面的人来了都要先找我帮他们牵线安排下海,但我一直把新闻当作事业,而不是职业。我跟大部分人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不是要金钱和官衔,我是要充分地燃烧和释放自我。”


即便现在,他也仍真切的认为活出价值才是中国知识分子里面最高的追求和境界。


然而随着舆论口径的逐渐收紧,当内参也要讲主旋律的时候,新闻于王志纲而言,成了一种事业,而不再是职业。1994年,王志纲决定下海,为了生存,他策划和撰稿了纪录片《老板你好嘢》,另外的人拉了10个老板的赞助。他和参与制作的工作人员仅用了3个晚上就把片子录完了,该片在广东电视台播出后,当下就创造了开台以来最高的收视纪录。


王志纲也在这部纪录片里宣布自己已经离开了新华社。他给自己定位了3句话: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市场策划人。并把这3个关键词印到名片上,花都的一个老板在接到这张名片时笑道,“又要挣钱,还要自由和独立,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而王志纲通过此后的种种案例,证明了这样的好事,还真就被他做到了。

丙方王志纲与他的“第三种生存”

王志纲在碧桂园策划会


在王志纲工作室成立之初,顺德的一个包工头正在发愁。


1993 年之前的杨国强,一直在“包工头”事业路上顺风顺水。不过在当年却遭遇了巨大的危机。银根突然收紧,宏观调控加强,耀眼的"经济泡沫"在阳光下开始破灭。而此时,杨国强的建筑公司为原开发商垫资建造了近 4000 套别墅,因后续资金缺乏,成为当时南方最大的烂尾楼。当杨国强向开发商索要工程所垫费用时,开发商却让杨国强销售已经盖好的别墅,以销售收入核销建筑成本。杨国强"无辜"地从造房者变成了卖房者。谁都没想到的是,这段干活干成老板的奇葩经历,成为杨国强地产传奇之路的起点。


于是这位包工头找到王志纲,起初他只是想请这位“记者王”给自己写一篇“大文章”,帮助自己卖房。


后来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由王志纲一手策划的碧桂园项目销售一骑绝尘在当时造成了极大的轰动,彼时的包工头杨国强和策划人王志纲实现了双赢。“从碧桂园的凤凰logo,到slogan‘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再到生活理念的打造、整合营销的设计,都是我一手操盘的。以至于过去了这么多年,再看,碧桂园还在沿用这些东西,就这样,他进驻的三四线城市的本地房开依然打不过他。”


碧桂园策划的成功,也打响了王志纲工作室的名气。


形形色色的房企邀约纷至沓来。


王志纲的理想也从“成为中国的李普曼”变成“打造中国最好的战略智库”。


翻开王志纲工作室合作过的房企名录,我们会看见许多熟悉的名字:星河湾、龙湖地产、合生创展、珠江地产、奥林匹克花园、宋城集团、万达集团……


这些成功案例让王志纲获得了房地产开发商“幕后推手”的赞誉,他却绝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房地产策划人。“如果把王志纲还当作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商策划人,那么只能说明他对我王某人并不了解。”

丙方王志纲与他的“第三种生存”

广州星河湾今昔对比


找魂


“受制于人,灵魂是跪着的。欲制于人,灵魂是坐着的。有独立人格的人,灵魂是站着的。”这是王志纲的感悟。


如何让“灵魂”站着,王志纲经过25年的摸索给工作室趟出了一条路。


对于这个“魂”字,他也有自己执念。在王志纲看来,不论是个人、企业、城市、乃至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魂”,有了“魂”在充满变革和机遇的社会转型期,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成为市场竞争中强者。而王志纲和他的工作室就是负责“找魂”的。


多年来,王志纲在房地产行业"指点江山",却从不踏进"江山",恪守"战略策划"的角色。淡出地产后,他更是涉足城市、园区、文旅、健康等多个领域,从商业策划到打造民间智库,从影响江湖到推动庙堂,王志纲践行了下海时的初心,寻找官、商之外的第三种生存,给知识以尊严。


除了为企业找魂外,工作室更向区域战略规划进军,昆明世博会、丽江新城、天津滨海新区、河北廊坊、西安曲江新区、成都、广佛、重庆三峡、广西北海、乌昌一体化……等等城市的策划都出自智纲智库。


"他是商人师,赚策划钱,谋地产略;他是生活家,识高球经,助城市秀。他叠加了民间思想家和商业策划的双重身份,很少有商人具备他的政策性通盘思维,也少有城市首脑具备他对全国区域市场的体验认知。在城市运营、城市品牌、房地产开发、区域经济竞争等诸多层面,他是指点江山人。" 这是《新周刊》10多年前对王志纲的评语。


10年前,西双版纳一个小企业的老板找到王志纲,想让智纲智库帮他的企业策划一个文旅项目。言谈间,这位老板提出一个疑问,“国外旅游发展起来之后,西双版纳的客源都跑到泰国去了,在西双版纳做项目是不是没有发展了?”在他的视野里,西双版纳已经失去了活力,他已经准备进军昆明或者北上广了。


王志纲否定了这个说法:“以你现在的几千万身家,不用说北上广,单单昆明就能把你淹死,还掀不起一点水花,相反西双版纳才是大有可为,只欠缺一个魂,一个抓手”。


结果,经过一番深层次的整合和挖掘后,工作室让这个项目彻底颠覆了城市的管理的规律,回归了少数民族原生态的风貌,开启了“家家摆摊、夜夜过年”的沉浸体验模式,“北上广深的游客哪见过这种阵势,都很兴奋。”最终,这个项目不但做起来了,还运营得很好,通过项目的成熟发展甚至带动了西双版纳的经济。“一下子把西双版纳从云南吊车尾,变成明日之星。这个老板也从一个小镇青年实现了事业的腾飞。”


近日这位老板曾感慨的说:“王志纲老师当初给我的那句话——金三角枢纽、湄公河明珠,真是价值连城,不仅很多人从中受益,更让一片区域得到了新生。”


同样在当地经营着文旅项目的还有华侨城和万达,因为水土不服,“完全玩不动。”


王志纲解释,这就是“找魂”的作用。


“克隆、复制的模具式文旅项目是没有灵魂的,不符合人性,自然也不会带来好的结果。”他同时表示,靠着时代的风口站上了财富的巅峰地产商,面临转型和多元化业务时往往是失败的多。


当下,王志纲和他的工作室又有了新的方向,“找魂”的层面也从区域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


牡丹江的中俄合作项目、乌(鲁木齐)昌(吉)一体化、北海的北部湾战略、云南的大湄公河流域战略、中国走进非洲建立海外经济特区,这些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中王志纲和他的员工们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智纲智库也在这个过程走出国门,毛里求斯天利经济贸易合作区、斯里兰卡港口城、老挝万象新天地、磨憨磨丁经济特区……“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势下,智库已经悄然入场。


光荣与梦想


从1到10000易,从0到1难。


在王志纲的创业生涯里,却实现了无数的从0到1。“中国顾问咨询业的拓荒者”“中国房地产界的幕后推手” 和“城市策划第一人”是业界对他的赞誉 。


到目前为止,王志纲工作室已完成上千个成功案例。“一年两年成功算是运气,三年五年还成功那是能力,十年二十年还成功那就是传奇喽!”做智库让他找到了不依附于官也不依附于商的“第三种生存”法。


站在时代潮涌之巅,冲浪25年,王志纲见过太多的前台与幕后、江湖与庙堂、偶然与必然、现象与本质,使得他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经历与阅历,对于时代有了深刻而独特的认识。去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喜马拉雅FM上,王志纲开了一个口述改革开放40年的专辑,无数企业大佬纷纷订阅。嬉笑怒骂,豪气洒脱的讲述方式,让这些生动的改革故事跃然眼前,一位企业家在听完其中某一章节后描述说“笑到打滚”。


除了音频外,王志纲还在财经自媒体大号正和岛上开设专栏,《邓公的遗产》等一系列稿件瞬间刷屏,点击量破千万,被称为纪念改革开放的压卷之作。今年他又开始讲述“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故事,集诙谐和恢弘于一体,挥笔间写就一副关于吾土与吾民的“清明上河图”,《日鼓鼓的贵州》《上帝为什么钟爱浙江》《什么是河南》《百年风流 霸蛮湖湘》等等一经发布,篇篇轻松突破50万阅读的行列。近日发布的《山东究竟错过了什么》,更是引发齐鲁大地一片探讨之声,成为现象级热文。


回首王志纲的经历,今年64岁的他,既是这个波澜壮阔时代的受益者,也是观察者、思考者,甚至是推动者。对他而言,这些故事不过是从肚子的存货里往外掏点罢了。他认为真正值得自豪的光荣是,让市场承认了知识的价值,到今天的中国至少有上百万人从事着策划的行业。由他一个人到一群人,再到一个时代,这群人开始了用自己的知识书写新时代。


王志纲金句摘要


企业之间互为龟兔


太史公在《史记》里就曾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人逐利是天性,在他们的脑袋里,商业就是一场龟兔赛跑游戏,大家都想做聪明的兔子,不愿意当愚笨的乌龟。但说到底无非是互为龟兔。农业和工业相比,农业是乌龟,工业是兔子;工业与大众服务业相比,工业就成了乌龟,服务业成了兔子,服务业与房地产业相比,服务业是乌龟,房地产是兔子;在房地产之上是什么呢?是金融。比较之下,房地产业是乌龟,金融是兔子。


亏钱的买卖没人做,掉头的生意有人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那些无知者无畏的金控集团很正常,因为他们的脑袋里只有龟和兔,不当兔子就只能当乌龟,所以他们蹬着4条兔子腿使劲跑,成了中国跑得最快的人,跑到了产业链最高端,甚至成为地产企业的金主。殊不知,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作守株待兔。撞死的兔子,永远是跑得最快那只,这就是聪明人的悲剧。


高周转的四腿乌龟


在房企老板中,孙宏斌是跑得最快的兔子。即使房地产企业与金融相比较已经是乌龟,孙个人的胆识、气魄决定了他即使当乌龟,也要做一只有四只兔子腿的乌龟。保守估计,孙宏斌在这3年间拿地花了近2000亿元,就像我们花2000块钱一样轻松。但其实融创的高周转,就是乌龟必须要达到兔子的速度。看起来一骑绝尘,其实挺累的。


谈九二派


“九二派”这个说法源自一种掩饰。体制里面的精英,即使选择下海了,但骨子里却看不起商人,权衡再三,想到了炒作出一个概念来证明与众不同。尤其是所谓的6君子,更是让我啼笑皆非。当时的房地产,尚属于“政策密集型”的管制行业,腾挪于其中,即能有所斩获,可以巧妙地避免了在纯市场化的行业里厮杀。用泰康人寿创始人陈东升自己总结的:“用计划经济的余威,抢占市场经济的滩头。”本质就是如此,披了一件羽衣罢了。


谈地产圈


宋卫平和黄文仔有异曲同工的地方,他们虽然没有跳出地产的航道,但他们把这个行业做到极致了。在产品美学的层面上,他们是值得称道的。不过再往下走,他们也遇到了很大的困惑和挑战,社会变了,风向变了,消费者也变了,只会盖房子的人都将落伍,未来地产这个行道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小国八百、诸侯三千会走向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单纯住宅开发将会越来越少,如何继续走下去,实现升级换代是所有地产从业者都要考虑的问题。






编辑:本站编辑
标签:70年 共和国地产印迹 王志纲
0
1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