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康养
A+
抵冲汇率风险 中企穿过外汇管制并购海外地产

2017-08-10 14:55

  ■中房报记者 周翔宇 北京报道

  关于中国监管机构正逐步收紧国内资本对外投资的消息尚有余温,来自内地的资本依然迫不及待的在海外持续进行收购行为。
  先是华润集团旗下公司华润置地在5月23日宣布,其参与的企业联合体以3亿多英镑收购伦敦金融城核心地产项目;6月2日,国内一度陷入负面传闻的安邦集团以3.916亿美元从美国著名私募基金黑石手中收购了荷兰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希尔顿逸林酒店,这是安邦集团在收购喜达屋失利后再次出手。除此之外,包括中国人寿、海航集团、中渝置地等多家中资企业近期宣布了自己的海外地产收购计划。
  这一切的布局与抵冲汇率风险有一定的关系。
  境外地产项目并购最热门
  “境外投资方面,受资本管制因素影响,中国人寿正在等待机会。”距离中国人寿副总裁赵立军于3月24日业绩会上的发言仅过两个月,5月23日,中国人寿从ElmTree Funds手中收购美国48处商业地产95%的股权,总价值约为9.50亿美元,剩余的5%股权将继续由ElmTree Funds保留并打理。
  中国监管机构进一步加大审查力度是客观事实,今年中企境外整体并购交易已经开始呈现萎缩状态。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已宣布的海外并购交易总额为238亿美元,创下自2014年以来新低,较去年同期的951亿美元大幅下降。
  去年12月6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外汇局四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将密切关注近期在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出现的“非理性对外投资”的倾向,以及大额非主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对外投资、“母小子大”、“快设快出”等类型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建议有关企业审慎决策。
  “从我们统计来看,虽然国家加强了对非理性海外投资的限制,但是真正被叫停的案例还是局限在许多跨行业的大型并购,业务方向与主营业务没有任何关联,如邮轮公司收购游戏公司,基建公司收购医疗企业,不动产收购被叫停的案例比例并没有出现过快增长的现象。”一位分析机构人士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而数据也同样显示,虽然总体投资规模下降,但在今年一季度这200多亿美元的海外投资中,房地产依然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占比近42%。而从实际项目来看,包括中国人寿、安邦集团、中渝置地、海航集团等多家中资企业今年提出海外并购计划。
  其中,华润置地参与了企业联合体以3亿多英镑收购伦敦金融城核心地产项目,该项目的一位资深顾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期华润置地在英商业地产领域表现活跃主要是出于汇率方面的考虑。
  “在英国经济基本面尚好的前提下,市场存在较强信心,受脱欧影响大幅贬值的英镑未来可实现价值回归。出于资产配置的考虑,一些中资希望在开放程度更高、流动性更强的英国市场持有一定资产。”
  规避汇率风险一直是中资企业进行海外配资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对于有一定规模的海外业务的企业。万达收购西班牙大厦就是最好案例,2014年万达收购西班牙大厦时的收购价位2.65亿欧元,而6月2日的出售价位2.72亿欧元。但是,近两年来欧元汇率一直处于下跌态势,若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本次万达出售西班牙大厦实则亏损约2亿元。
  协众策略管理集团联合创始人黄立冲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虽然现在普遍认为由于封锁外汇流动短期内稳住了人民币,但是中长期来说人民币贬值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大量配置境外资产也是为了自己的投资保值着想,否则资产会因为汇率问题而受到冲击并导致资产大幅缩水。
  海外融资各显神通
  目前,中资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两类,一是动用境内的资金,仍然通过商务部、发改委和外管局的相关审批备案工作完成之后,将境内资金换成外汇汇到国外进行投资并购;第二类则是动用境外资金,包括利用境外子公司的现金储备,或者利用境外公司融资后筹集资金。
  不过受到外汇管制的影响,通过将境内资金换成外汇的途径逐渐缩窄,海外并购考验的是企业进行境外融资的能力。而目前来看,中资企业海外境外融资来源主要有3种渠道:海外发债、借道海外基金以及向境外银行贷款。
  其中中资房地产企业尤其偏爱海外发债。根据Bloomberg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5月26日,中资企业境外发行的存续债券仍有211只,外债规模合计5339.74亿元人民币。而2016年四季度至今,中资房地产企业共发行离岸债券50只,规模达到1202亿元人民币。
  通过对比往年中资房地产企业发行离岸债券的情况发现,2016年第三季度开始境内房地产企业离岸债券发行量开始有所回升,2017年第一季度发行量更是明显大幅攀升,仅在2017年3月,就有如华南城、中骏置业、合景泰富、国瑞置业、中国恒大等发行美元债券,境外融资规模达57亿美元,这一阶段同样也是内地房企积极进行海外并购的时期。
  不过到2017年第二季度发行量则又出现了明显的回落,4月份至今,中资房地产企业境外仅发行了8只美元债,合计融资规模22.37亿美元,仅为3月单月境外融资规模的一半。
  路透社5月18日关于《国家发改委二季度起基本停止给房地产商海外发债发放批文》的文章中提到因为中国政府关上了房地产企业进入全球债券市场的大门,要为房地产降温,短期来看房地产开发企业海外发债将偃旗息鼓。
  “海外发债这扇窗本就不是为房地产企业而开,也不想给房地产企业提供海外这个便利的融资通道,境外融资空间虽大,但对境内房地产企业而言,短期来看却很难再分一杯羹。”前述分析机构人士表示。
  相对于海外发债,更高明的方法是借道海外地产基金进行项目收购。2017年1月19日,泰禾集团发布公告称,将出资4400万美元参与中信资本梅菲尔地产基金,泰禾的投资会占到该基金总承诺出资比例的85%,该基金是中信资本为开发英国伦敦地产项目而设立的。
  作为这个基金的主角之一,中信资本的身影频频出现在中资企业海外收购案中。其母公司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并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交易,所以其并不受内地监管机构管理。另一方面,中信股份在海外有大量业务涵盖进入、资源能源、制造、工程承包、房地产等,因此必然有大量的外汇资金可以用来投资。而中信资本则是通过旗下的CITIC Capital China Partners III, L.P,即中信资本中国基金III号进行投资,该基金应该是一个美元基金,所有资金也不差钱。
  其次,境外银行业务中资企业的海外并购事业源源不断输送弹药。“中国买家的并购资金通常并非全来自本国。欧美银行也提供了许多高杠杆并购案的资金。近年来数笔大型交易其实是向外国银行财团举债融资完成的。”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高旭表示。
  “尽管对资本外流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但是眼下的中国并非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发起并购是为了获取切实有效的商业利益,跨境并购的增长多年前就开始了,绝不是从2014年才发生,所以资本外流在过去几年只是辅因,而绝非主因。”高旭认为。
编辑:admin
标签:汇率,海外地产
0
0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