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评论
A+
社评丨谨防“预售证管控”依赖症

2020-08-08 12:24

微信图片_20200808122341.jpg

在精准调控楼市的“指挥棒”下,很多城市开启了控房价、控涨幅的“双控机制”,暂停发放高价盘预售证成为控房价最为有效的手段。

8月3日本报微信公众号刊发《对高价楼盘,杭州下狠招》一文,援引一位地产央企杭州公司负责人的表述:杭州价格在3.5万元/平方米以上的楼盘,暂停发放预售证了。

该消息一经发布就引发了广泛关注,杭州市房管局及时回应说未收到任何通知,仍正常报批。为了平息舆论,杭州市房管局两天后以实际行动做出回应,给央企招商地产和广州国企越秀地产联合开发的公园 1872楼盘颁发了预售证,预售均价为 4.23 万元/平方米。

尽管杭州预售证管控事件暂时平息,但通过控制预售证发放调控房价,已经成为各城市屡试不爽的调控手段,并沿用至今。据悉,北京某央企在西三环的高端项目已经等了两个月了,一直没能拿下预售证。

“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是本轮房地产调控的主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一整套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调控之初,对一些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进行适度的行政干预无可厚非,但短期的行政手段永远不能作为长效机制沿用。特别是对于限制预售证发放这种行政手段,严重违反了市场规律,实践证明也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

稳房价首要的问题是降地价,地价是构成房价的最大的也是最刚性的成本。在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地价成本占到房价的一半以上。加之融资成本和人工成本的高企,房企控制成本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备案价格,不得不在建造成本上做文章,原本应当精装交房的被迫改为毛坯房,原本高配的材料被迫减配,住房产品品质大打折扣,最终令消费者利益受损,甚至带来安全隐患。而对于追求品质的良心开发商而言,对房价的限制意味着利润被严重压缩,甚至造成亏损。

通过预售证管控限制房价不仅破坏了房地产市场秩序,也与调控的初衷相违背。房地产调控的初衷是“房住不炒”,限制备案价从实际效果上造成新房与二手房价格倒挂,在新房市场形成赚钱效应。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获取购房资格,各种违规行为相继出现,假离婚、假社保等怪相频出,“万人摇号”、高额“茶水费”充斥市场,“买到即赚到”成了房地产市场的赚钱新法则。

从法律角度来说,楼盘的上市应该由是否满足预售标准决定,符合相关条件就应该予以上市,不应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但是有些城市不仅通过预售证管控房价,对房价降幅也给出了限定标准。如果某项目由于产品滞销、现金流周转等合理原因急需降价促销,也不会被主管部门允许。

控房价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尽快建立起长效机制,需要实实在在的手段,而不是一味在统计数字上做文章。所谓“因城施策”是对调控能力和智慧的检验,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长效机制的建立完善上来,在管理创新上下功夫,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上多下功夫。


编辑:本站编辑
标签:预售证管控
0
0
相关推荐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