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评论
A+
考勤打卡:贵单位在走下坡路? ——白岩松如此说

2019-09-16 20:09

| 中房报总审读 戴士潮 文

考勤、打卡、验指纹、刷脸,在现代职场上并不算新鲜事。年轻人对此也习以为常,见多不怪。纵然私下里颇有微词,例如有人对此不无调侃:“迟到毁一生,早退穷三代。二者皆不沾,必成高富帅”。但是考勤打卡作为一项规章制度,却不可能不遵守。

然而,在一片寂静声中,早就有人看不下去了,毅然“亮剑发声”。这个人,就是白岩松。

大概在三四年前,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白说》中这样写到:我也发明过一个“白氏理论”: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等纪律的时候,一定是它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因为一个走上坡路的单位,人人不待扬鞭自奋蹄。或许员工上午10点钟才来上班,并没有赶在8点钟打卡,却自觉干到第二天凌晨3点,不需要监督和催促。

《东方时空》刚创办的时候,从来不打卡,没有纪律方面的要求,我们却几乎住在单位。到了后来强调打卡的时候,影响力就很弱了。

勇于现身说法,敢于拿所在的供职单位中央电视台“开炮”,这第一个“吃螃蟹”的,非白岩松莫属。这可是新闻职场上的“耿直哥”,是一个爱憎分明的“性情中人”。理直气壮,无所顾忌,其勇气、精神皆属可嘉,难能可贵。

白岩松“仗义执言”固然难得,但是“白氏理论”却有值得商榷之处。首先,考勤打卡是否“一无是处”?这个问题,不可能一概而论。据考证,考勤制度在我国起源较早,清朝初期,国家官吏实行坐班制。清政府特别要求在国家机构中设置“画到簿”,即打卡机,专门用于考勤。在世界范围内来讲,考勤打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能够延续至今,说明其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因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嘛。

纵观世界四大产业,其中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还包括畜牧业、狩猎业、渔业、游牧业、林业等。既然以农业为主,一般来说,还需要“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实行8小时工作制显然行不通,考勤、打卡于他们是“对牛弹琴”。

第二产业是以制造业为主,而现代化的制造业需要大型的机器设备。这些必要的“标配”,工人没有,亦无场地,按时到工厂上下班,实行考勤打卡,非制造业莫属。

第三产业即服务性行业,包括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金融业、餐饮业、教育产业、商业、社会公共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仔细分析,这中间的绝大多数产业,考勤打卡还真是刚性需求。例如:公共交通、商场超市、银行、学校、幼儿园、政府属下的公共事务部门等等。如果缺少必要的制度管理及考勤纪律约束,企业、普通市民如何办理事情、维持生活生存呢?

第四产业是指信息产业,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产业划分法,即把信息部门从三大产业中划分出来,自成一体。在互联网经济风行天下,“移动办公”成为趋势的情况下,凭借一台电脑、一个手指、一记敲打,即可完成任务。既然如此,又何必非要跑到办公室去考勤打卡呢?

值得一提的是,新闻传播业作为服务性行业,当仁不让地属于第三产业。它在考勤打卡的问题方面,有“YES”和“NO”的选项吗?让我们来看看:

记者——不可能考勤打卡。人们常说,要“跑新闻”,意味着作为记者,你是坐不住的。必须走基层、到现场、下一线,努力抓取活生生的新闻素材,打造独家新闻。中宣部号召新闻单位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大概即是此意。

编辑——似乎也不需要考勤打卡。“移动办公”风靡一时,既然“宅”在家里面,就可以圆满完成日常工作,还节省了上班路上的通勤时间,为单位节约了水电费,空出了工位,干嘛要多此一举呢?

品牌推广——该部门人员更不可能整天躲在办公室里装“宅男”,工作的性质及职责,决定了你要东跑西颠,奔走四方,广为宣传和介绍自家的系列品牌及品牌衍生价值,以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这样算来算去,能够安得下心来、坐得住位置的,恐怕也就是财务、行政部门寥寥几个人。亲说,类似这样的单位,考勤打卡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当然,假设这家新闻单位非生产部门人员过多,出现冗员现象,必须实施考勤打卡,又当别论。

俗话说:“钢刀再快,不杀无罪之人”。推行考勤打卡制度的本意,是为了制约少数不自觉、不想遵守劳动纪律的人。而对那些一贯任劳任怨、埋头苦干、遵章守纪、自觉性蛮高的大多数人来说,则根本不是问题。

具体到一个单位而言,需不需要考勤打卡,往往取决于“长官意志”。如果老板已经发了话,非“打”不可,那么,负责考勤执行层面的人力资源部门,是不是可以考虑得更加周到一些、更加理性一些、更加科学一些、更加“人性化”呢?比如,在立足于充分调动员工主动性的基础上,考勤打卡具有一定的弹性,允许相关人员提前或者推后那么几个小时打卡,同样视为有效,只要满足“8小时工作制”的基本要求即可。而不是“一根筋”“死脑筋”“一刀切”,只知“硬性规定”,强制执行。假如我们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定、实施之初,即富有包容性、合理性、人性化,想必员工幸甚、企业幸甚、事业幸甚。

根据《2018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北京的上班族每天上下班在路上的消耗时间将近90分钟。如果以全年232个工作日计算,在北京每人每年在通勤路途拥堵耗费的时间达到174个小时。居住在通州、昌平、门头沟、石景山的上班族,通勤路程最长,花费时间更多,常常需要4~5小时;在上海,宝山、闵行、浦东新区的上班族,则比在其他区域居住的上班族要更加辛苦一些。

在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大城市生活不易,居住不易,工作不易,每天上下班更是如同“打仗”一样,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加班加点,成为常态化。其中的辛酸、疲惫、苦楚不为外人所知,唯有年轻的职场人天天如此,感触颇深。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期待企业的老板们能够更开明一些,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上更讲究和谐、宽松一些,所有的规章制度更能够体现出充分的人文关怀,有温度,不冰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想,这大概是“白氏理论”的应有之义和弦外之音吧!

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也是一家企业保持基业常青的秘诀之一。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有效调动,充分发挥,以及企业有无科学、合理的市场化激励机制,即:薪酬水平具有竞争力;考核机制应科学。

一个单位开始考勤打卡,就是在走下坡路了——这个定论,不可能“一锤定音”。推及各个行业、产业及所有工作岗位,一个单位要不要考勤打卡?这需要视产业属性、视其工作性质而定,而且完全取决于这家企业老板的个人意志和好恶标准,是否执行?是否改换另外一种考勤方式?这需要考量企业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让员工有理想、有追求、有情怀、有职业的发展上升空间?还是因为仅仅迟到了三五分钟、单纯地为了扣罚那区区几十块、几百块钱?假如就是后者,那么可以说,扣罚的是金钱,伤害的是人心,挫败的是年轻人的进取心,同时暴露出企业管理模式上的表面化、简单化、粗暴化以及极强的功利色彩。记者考什么?是稿件质量——A稿、B稿、C稿;编辑考什么?是版面统筹、主题策划水平,是看编辑质量。并不是每天喋喋不休地去计较今天上班晚了几分钟,明天下班提前了几分钟。试想一下,一个记者或编辑,每天在办公室里,或者在外面参加采访活动,忙到深更半夜,身心俱疲,此刻只想尽快闭眼休息,出门之际,哪里还会想到我今天下班的卡打没打?在考勤问题上,初心与结果的背离,意愿与实践的脱节,本末倒置的结果,管理方式的单一,只会导致贻笑大方。

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应当切记: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业绩、企业的发展愿景统统不是考勤“考”出来的,“打卡”“打”出来的。诚如马云所说,奋斗是公司的主要文化,“如果想朝九晚五,所幸就别干了”。


编辑:本站编辑
标签:考勤
0
0
相关推荐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