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人物特写
A+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刘更生:传承好技艺是对历史最大敬意

中国房地产网

2024-02-01 17:51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刘更生

本期人物:刘更生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

北京一级工艺大师

北京金隅天坛家具股份有限公司

龙顺成公司副经理兼工艺总监

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技术工人到如今成为技术行业的领跑者,他用35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并不普通的“工匠之路”。

他就是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刘更生。凭借多年对“京作”硬木家具制作的丰富经验和精湛的手艺,他还参与到了平安故宫的古家具修复工作中,成为了这一领域的大家,荣获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劳动模范、首届北京大工匠、北京一级工艺大师等称号。

也正是有了像刘更生这样的大师们孜孜不倦地对技艺的研究与深造,不仅赋予了古老技艺全新的生命力,也让我们了解到了每一个木艺制作背后的文化,以及使命。

中房报记者 田傲云 北京报道

穿过一座恢宏的斗拱大门,步入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展示厅,中式元素的精美装饰即刻映入眼帘。眼前,一套精致仿制的龙椅和龙案矗立于厅中,宛若皇家御座,显现出非凡的尊贵与威仪。

展厅内,细腻的雕梁画栋和独特的装饰风格,营造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在其左侧,是一组金丝楠木雕龙朝服大柜,矜贵而高大,这正是龙顺成厂的宝贝——乾隆时期朝服大柜的仿制珍品,让人在赞叹中更添了几分对真迹的向往。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家具,它们展现着中国传统工艺的风范,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金隅天坛家具股份有限公司龙顺成公司的副经理兼工艺总监刘更生表示。

1月27日早晨,我们与刘更生约定了一次特别见面,在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他分享了在制作京作硬木家具和古旧家具修复方面的工作,以及他在传承与创新上的努力。

作为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刘更生的手中诞生了诸多传世佳作,如2014年APEC会议的托泥圈椅、北京贵宾楼饭店、全聚德饭店帝王厅的屏风和宝座、首都机场专机楼元首接待厅等重量级“京作”家具。此外,香山公园勤政殿,他复原的清代雕龙朝服柜展现了其精湛的工艺;而在颐和园延赏斋,他对清代乾隆九屏风的复原同样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采访中,“传承”是刘更生口中反复提及的词汇。他说,他梦想着更好地将这门手艺流传下去,唤起年轻一代对这门传统艺术的兴趣与敬仰,确保这份技艺永不失传,继续向未来延续。

从鲁班胡同走出来的“木工艺大师”


在北京天坛北门的鲁班胡同,刘更生出生并成长于此。他的父亲,龙顺成的老师傅,以及胡同中那些各领风骚的木工匠,让他从幼年起便沉浸在锛凿斧锯的乐章之中,也为他种下了对木工工艺的热爱之情。

1983年,18岁的刘更生接了父亲的班,踏入了龙顺成,成为孙月楼大师的学徒,开始了他对“京作”硬木家具制作与古旧家具修复技艺的长年钻研之旅。

木工生涯始于学徒,勤工出巧匠。每日最早的一缕晨光中,他便为师傅打水、整理工具,默默观察,随师傅节奏,逐步掌握下锯、凿孔、雕刻等细节。日复一日,岁月沉淀,技艺日渐精湛。

但在涉足木工行业之初,刘更生仅带着一份对家具的好奇踏入了这个领域,缺乏深入理解。

然而,1985年的一个偶遇事件彻底影响了他。那年,一群外国友人的到来,让龙顺成旧家具销售部热闹非凡。

在那个年代,外国人的身影尚属罕见,他们对中国传统家具的浓厚兴趣,对每一件古旧家具的温柔触碰和赞赏的目光,让刘更生开始重新审视这些传统的杰作。

“看着他们对每一个细节的细心研究,我开始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老家具绝非凡响。”刘更生回忆道。这一认识触动了他,从那时起,他下定决心要在这个领域里持续深耕,不断学习,致力于传承这份古老而精湛的手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988年,刘更生已跟随着师傅们的脚步,参与制作北京饭店贵宾楼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家具。通过一锤一凿,他在京作红木家具界赢得了声誉,铸就了自己的名号。

30余年的工匠生涯中,刘更生以不凡的技艺和无尽的热忱塑造了无数经典之作。这些作品在全聚德餐厅、APEC会议、北京贵宾楼饭店等重要场合展示了不凡的气派。

刘更生所秉承的,是那个时代“精一行、专一业”的执着精神。在他看来,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走下去。

刘更生深知,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家具,不仅展现着中国传统工艺韵味,更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

以APEC会议专用的托泥圈椅为例,是中国传统家具中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设计理念上独特,在榫卯结构的精细工艺上更是尽显匠心独运,且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元素编织其中。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了“一目连做”的方法。这意味着椅子的四条腿是从同一块木料中巧妙雕刻而出,从上至下完整无缝,不是拼接而成,因此制作难度颇大。

这种方法不仅考验了工匠的技艺,还确保了家具的坚固与耐用。每一处雕刻的卷草纹,都是刘更生手工镂空雕刻的结果,融合了多种雕刻技艺,细腻而富有生命力。

此外,为了解决传统红木家具移动困难的问题,刘更生经过反复试验,创新性地在椅子底部安装了四个轮子,并依据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了靠垫和坐垫,极大提高了家具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这款椅子的设计理念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邃智慧:圆形的顶部象征着天,方形的座位代表地,人坐于其上时,天地人三才合一,寄寓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理。而椅子底部的稳固设计,则是对“四平八稳”美好愿景的巧妙呼应。

数百片碎片拼出一件古旧家具


自2001年起,刘更生肩负起了一项新工作——古旧家具的修复。在他眼中,每件家具不仅是木头和漆料的结合,更是承载历史沧桑和深厚情感的宝贵载体。

尤其在过往,无数传统家具被损毁或用作燃料,或因主人不舍而拆卸藏匿。今天,这些家具重获新生,是刘更生与他的团队重塑了它们的生命。

在他心中,修复不仅仅是工作,而是对先辈智慧的传承和敬仰,也是内心深处对老物件的敬重和热爱。“这些历经沧桑的老物件,每一件都是先人留下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故事。”

他回忆道,有一次修复了一位客户家中的老家具,客户感激地分享了与这件家具承载的童年记忆和家人温馨生活的时刻。“对我们而言,每一件老家具就像是自己的孩子,我们用心呵护、巧手复原它们的原始风貌。这个过程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也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快乐。”

在评估家具的修复可能性时,刘更生总是先深入了解每件家具的材质、工艺和图案,以准确还原其使用环境和历史背景。“在进行诊断时,我需要全面了解家具的年代、采用的工艺、材料选择以及雕刻纹饰的含义,这样才能准确拆解并复原。”

修复过程犹如穿越时空的旅行。这一过程中,刘更生和他的同事们需对每件家具的各个部件进行详细的拍照记录,仔细清洗,严格编号,然后精修残缺,最后通过打磨、做旧处理以及烫蜡工艺还原。刘更生强调:“这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需要多位专业师傅协作,才能确保每件家具的完美复原。”

在家具修复的世界里挑战无处不在。有时,面对仅剩下碎片的家具,刘更生总是会翻阅厚重的历史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再一点一点地拼凑回原有的模样。这个过程对他来说,宛如一场细致入微的考古探索。

修复的征途中,不时会遭遇部件缺失的难题。面对这种情况,刘更生会巧妙地根据残留的部分、实物、照片或文献资料,精心重绘图纸,恢复家具的本来面貌。在信息匮乏的情况下,他选择尊重历史的完整性,宁愿保留空白,也不臆造填补。

“每件家具都是历史的见证,我们的责任是将这些宝贵的信息留存给后世,这是对前辈和历史传承的最大敬意。”刘更生强调,修复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历史基础上。

每当完成一次修复,刘更生都会感到一种由内而发的自豪。这些老家具往往缺乏完整图纸,仅留下零散碎片,但对他而言,尽管拼凑过程复杂且艰难,无异于一次历史的重建,但每完成一次修复,不仅是对工艺的再认识,也是对文化的再发现。

“我们的工作触及从宋元到明清的各个时期木质家具。”刘更生谈到,由于木质家具难以长久保存,时间的流逝使得许多家具逐渐风化。因此,能够留存至今的大多是明清时期的珍品。

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刘更生深化了对文化的理解。

“无论是广作、苏作还是京作,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到之处,”他说。在古旧家具修复的道路上,他不仅学习了众多技艺,也深入了解了家具上的每一道雕纹所代表的地域文化和民俗传统。起初对某些技法感到陌生,但随着时间的积累,他不仅掌握了这些技巧,更将不同地区的文化精髓融入了自己的工艺之中,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制作艺术。

木作工艺的执着与传承


在刘更生的工作室内,匠人们用心致力于每一件家具的制作与复原;而在工作室之外,他们走出沉静的书斋,积极推广这门古老的技艺。

从静谧的个体劳作到热闹的社会互动,从专注的内部创造到广泛的对外传播,工作模式的转变正映射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步伐。

刘更生透露,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深入了解传统家具的文化和技艺,他们建立了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旨在引导年轻一代深入了解和认识传统家具的文化精髓和技艺精华。通过博物馆的展示,他们期望激发公众对传统家具无穷魅力和深厚文化内涵的兴趣。

“博物馆每年欢迎着无数老中青三代朋友,探索那些承载历史的老物件,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普及于大众。”刘更生表示。

然而,手艺传承的问题始终让他忧心忡忡。

为此,他创立了鲁班学堂,在参观博物馆之后,访客们可以深入学习传统技艺。在鲁班工坊里,小朋友们还可以亲手制作鲁班锁、平安扣以及榫卯结构的小型木质玩具,亲身体验这门技艺的魅力。

“我们的目标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每个家庭,让木质家具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并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这个行业,确保这门手艺的永续传承。”刘更生如是说。

在刘更生看来,面对现代生活,年轻人有更多的生活选择和就业机会,传统手艺可能不再是求生存的必要技能。但他依然希望通过学堂和博物馆的教育,将中国优秀的木作工艺和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使之发扬光大。

对 话

刘更生:对每件老家具都要怀有敬畏之心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刘更生

中国房地产报:最近您在忙些什么?都在关注着些什么?

刘更生:我目前除了从事古旧家具的修复工作外,主要在忙京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接待工作,同时也参与鲁班学堂的研学项目,主要开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这些课程主要面向中小学生,目的是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京作家具的制作技艺以及中国传统木质家具的文化,将中国优秀的木作工艺和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使之发扬光大。

中国房地产报:您认为古旧家具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刘更生:老家具作为代代相传的瑰宝,承载着前辈们的心血与期望,我们对待每一件老家具都怀有敬畏之心。在它们身上,我们不仅能见证家具本身的变迁,也能窥见国家的发展和家族的情感历程,每一件都叙述着独特的故事。正是这些知识和文化的积淀,让我坚持不懈地从事这份工作。

中国房地产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您认为应该如何保护和推广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

刘更生:要更好地传承这门手艺,这就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目前,我提出了“1351”的人才培养机制,旨在通过京作博物馆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的行业,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学习平台和生活环境,使匠人精神、匠心品质薪火相传。

中国房地产报:您如何看待当下的家具设计,有没有值得反思和亟待关注的问题?有没有遗落了什么?

刘更生:随着我们步入新时代,很多年轻人开始追求具有独特个性和现代特色的家具设计。然而,这样的现代家具设计有时可能过分强调个人需求和风格,而忽视了与文化和时代背景的深度融合,导致这些设计难以代代相传。为此,我们建议设计师们可以在传统家具的文化和工艺中寻找灵感,创造出既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又承载着传统精神的新中式家具。

中国房地产报:您如何看待工匠精神?

刘更生:工匠精神源于对细微之处的关注和完善,即从小事做起,力求在自己专业领域内将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这种精神体现在对产品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创新,几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提升产品质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真正的工匠精神体现在对每一件产品的精心打造,将其做成精品。

编辑:刘亚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刘更生
0
0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