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深度
A+
在遵义习水,探“红军井”,看乡村巨变,听红色故事

中国房地产网

2021-06-14 10:37

桂州.webp.jpg

瞻仰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贾俊杰/摄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城乡建设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强调要从中国革命历史、优良传统和精神中汲取养分。


跟随“红色足迹”,我们走近红色圣地,见证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改变当地面貌、改善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凝聚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力量。


在基层,我们看到城乡建设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期我们到达贵州遵义市习水县,看到美丽乡村全线脱贫,土坯木棚不见踪影,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生态美,经济兴,人气旺,这是最美的奋斗之路。站在历史新起点,我们每一个人要初心不变,接续谱写奋斗新诗篇。


贾俊杰/发自贵州习水


“红军井”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青杠坡村老青杠组长征路旁,青杠坡村正是当年红军长征战略转移激战区之一。岁月悠悠,青山依在。就是这个显赫中外的激战区内,却有一口鲜为人知而又隐秘的“红军井”,和先烈一样名垂千秋。


红军井“好喝,甘甜”


青杠坡“军民鱼水情深”


01.webp.jpg

青杠坡村隐秘的红军井。贾俊杰/摄


适逢夏季,沿着红军路,慕名从习水县城走进青杠坡村,连绵细雨,轻风徐来,恰似秋季的凉爽。站在村口高处眺望,绿树重阴,聆听鸟语清音,看层层梯田,漫山青帐,一座座的二三层居民楼房散落布局,隐约在层林叠嶂中。村民三三两两在田间地头锄草,辛勤耕作。用汗水点缀出巨幅画样,几只翠鸟在空中来来往往,大地上野花芳香。偏居一隅,如画、如诗,呈现着一派太平祥和之象。


青杠坡村一位老大娘听说有人来访,热情的把自家种的花生、水果端出来品尝。老大娘还说:“红军对老百姓好,老百姓也不忘红军的恩,我没赶上那年代,听老辈儿(老一代)讲,当年敌人占领了我们村庄,把老百姓饲养的猪、羊都抢走宰杀煮熟正要吃掉,红军冲锋上来,把敌人击退后又把熟食夺回返还给老乡,老百姓非常感激,任凭自己挨饿,把返回的猪、羊肉,又纷纷送给红军充饥。”这“一抢、一夺、一返、一送”,动听的故事好像历历在目,催人泪下。彰显红军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基业铸就的鱼水情长。


一位忠厚的大哥听说要为红军井拍照录像,放下自家农活,亲自爬到井岸上,不顾湿滑和荆棘刺手,拨掉遮掩在石碑上的茅青杂草,直至露出“红军井”三个朱红大字方才罢休。


然后,他又站在井旁,拿起小铝盆,舀起满满一瓢,咕咚咕咚喝得是心花怒放,抿抿嘴说:“好喝,甘甜,她为当年红军做贡献,也养育我们青杠坡人世世代代,传承颂扬。”


他的豪饮触发众多观展者饮水欲望,一个个轮流舀起一盆盆清水,细饮品尝,品尝当年红军的艰辛岁月,品尝现在和未来的好时光。


土坯木棚不见踪影


村庄“旧貌换新颜”

02.webp.jpg

青杠坡村户户住上新楼房。贾俊杰/摄


红色记忆,迈向永恒与不朽。数十年来,青杠坡村民仍是那样朴实无华,纯洁无瑕,代代传承,全心全意拥护党。点点滴滴折射出老百姓心中那颗不落的红太阳。再回首不足2平方公里的葫芦型山谷,不胜感怀,久久不能平静,倾听悲壮的故事,勾起无限的遐想。


乡亲们说,“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感谢党的好领导。”青杠坡村国土面积18.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10亩(田1273亩、土637亩),林地16532亩。辖13个村民组,775户3525人。全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44户642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6%下降到0,已实现2020年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完成脱贫退出相关程序,并在国办系统进行了脱贫退出标注,全面实现脱贫“清零”目标。


全村道路硬化户户通,通讯网络全覆盖,从肩挑人扛到如今的管网供水;土坯木棚不见踪影,贫困户由政府资助建房,目前,户户住上混凝土结构新楼房,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悲壮战区


一口神奇的“红军井”


03.webp.jpg

青杠坡村中的保留红军路原始模样。贾俊杰/摄


过上好生活,不得不说青杠坡村曾经发生的悲壮战役,那是1935年1月28日,中央红军与川敌郭勋祺部追兵在青杠坡激战。下午2点,红一军团红二师从元厚返回投入战场,与红三军团、红五军团、干部团一起猛攻川敌,在营棚顶、永安寺至大兴台一带激战数小时,将川敌击退到与民化交界的寨门垭口一线。


红军牢牢控制了青杠坡战场,保证了土城会议召开和一渡赤水河的预备,为丢掉追兵创造了条件。以青杠坡战斗为核心的土城战役,是毛主席在遵义会议后亲自指挥的第一仗,是红军四渡赤水战役胜利的直接因素。


“此战役近2000名红军指战员牺牲在这里。”乡亲们说,这周围的山、石和土,都是红色。这是红军的鲜血染成的。青杠坡山顶修建了这座高19.35米红军烈士纪念碑,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题写碑文的“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这座烈士墓埋葬的红军战士,在贵州省红军烈士墓中是最多的一处。


在这场惨烈的战役中,不足2平方公里的战场上,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共和国三任国家主席,首任开国总理,中共七大四位常委,五任国防部长,七大元帅,528位开国将军。既是指挥官,又是战斗员参加青杠坡战役,创下了世界军事史上罕见的奇迹。


青杠坡,是红军四渡赤水的发轫地,青杠坡战役,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此后的两个多月,红军四次飞渡赤水河,穿插于敌重兵之间,驰骋于川滇黔边广大地区,跳出了四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写下了毛主席军事指挥艺术出奇制胜的得意之笔。


就是这场震撼中外的激战区,隐藏着一口神奇的“红军井”,水面不足1.5平方米,水深不过60厘米,储量不过1立方米。井壁井上由石材砌护,天然山泉汇聚,清澈、晶莹、映光,看不出水流来去方向。


这么小的水量何以维持参战的三万余人指战员的生活保障?


红军井藏身于岩石下和路沿旁,原是青杠坡村全村生活饮用、饲养家畜等依山势修砌的唯一用水,具体建井时间不详,但青杠村老百姓世世代代都在享用。储水虽不足1立方米,但是,舀一瓢涨一瓢,舀一桶涨一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管天气如何干旱,井水从没干涸过;即便雨季来临时,从不会溢出,井水面与井口地面总是相差十几公分,八十六年前如此,八十六年后依然,历经沧桑,风貌清纯原样。


这口神奇的“红军井”,为红军在青杠坡激战参与的三万余人,提供战前、战中、战后唯一后勤生活饮水补给保障。


守护"红色档案”


传承红色基因

04.webp.jpg

老大娘热情端出枇杷、花生让来客品尝。贾俊杰/摄


为“红军井”立碑,守护“红色档案”。据遵义年鉴(2021卷)编篡,于2020年1月28日,在中国工农红军青杠坡战役85周年之际,当地公民赵伟出资1.2万元,经习水县委党史研究室考证确认,树立起三块红军战斗的革命遗址标识,分别是青杠坡激战区、长征路(青杠坡段)、红军井。为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激励人们接续奋斗、薪火相传。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青杠坡村的饮水从肩背,到自建水窖,再到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军井默默地躺在山脚和路旁,岩崖苔藓满布,树木苍郁覆倾,周边杂草丛生,充满了岁月的沧桑感,仍不失为革命曾经铸造的辉煌。青杠坡村村民仍然爱护有加,就像当年保护红军一样。时时还有远道而来的游客瞻仰,也有带水桶灌装,提回去品尝。艰苦的硝烟消散,闻名的光荣战场代代传扬,红军井的故事也随之会享誉四方,成为人们重温初心,甘甜于人民,甘甜于中国,永世不忘。


(此文刊于中国房地产报6月14日03版 责任编辑 李红梅)


编辑:杜佳伟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遵义习水,“红军井”
11
0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