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最新动态
A+
筑福集团董事长董有:韧性社区就是老旧小区改造的理念升华

2020-07-06 09:26

0.png

中房报记者 焦玲玲 | 北京报道

6月23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韧性城市专项公益基金与筑福集团联合推出的“韧性社区百城公益巡讲会”公益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

本次公益项目的主旨是为了:协助地方政府设计和制定以韧性社区建设为目标的老旧小区改造的可实施方案,协助地方政府打造韧性社区示范项目,以及导入韧性社区基层治理理念。

正如大家对健康的认知,是从医疗开始的,社会对韧性的认知,其实是从灾害开始。通俗来讲,韧性就是我们对风险的认知、辨识,以及在哪些环节上去应对。韧性就是面对风险状态下的抗打击能力。

在国际上,“韧性”一词最早是2001年由联合国提出,2002年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提出可韧性,2005年被联合国城市减灾署再次提出,2008年时美国一家公司建立了韧性模型,2015年美国西雅图一所大学提出了韧性的国际模型标准WISC,这个标准体系已经对城市进行重新导入。所以,国外已经建立了完整的韧性体系,并且开始对若干城市和若干社区进行评价。

在国内,也开始对韧性有一定的认知。2011年国际减灾署在全球征集韧性城市竞选,中国有多个城市报名,其中成都最后入围;2013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全球推广100个韧性城市,有幸中国的浙江义乌、四川德阳、浙江海盐、湖北黄石4座城市名列其中;另外2011年在成都召开的市长会议上进行了“让城市更有韧性十项标准的宣言”;国内规划领域,2016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首次将韧性纳入到城市的规划审批内容中。

虽然韧性城市、韧性社区在国内才刚刚启动,但是面对21世纪日益频发的自然、社会、经济挑战,未来肯定在社会上会普遍得到关注和应用。

“韧性社区百城公益巡讲会”公益项目为公益巡讲,接下来将会邀请建筑领域的专家为各地城市管理、住建相关政府部门分享经验,全面介绍“打造韧性城市,创造社区就业”的可落地、可持续、统筹兼顾的方案。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救灾赈济项目中心主任殷涛在项目启动会上表示:“韧性社区包含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建筑环境的改造提高硬件韧性,另一方面也希望发挥优势推进百城公益巡讲会,普及社区治理的软件韧性,让更多人加入韧性社区的建设,进而带动城市发展并创造就业。”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韧性城市专项公益基金会由中国红十字会与筑福集团共同发起成立,该基金会前身是抗震专项公益基金。筑福集团作为老旧小区改造的践行者,20年来主导、参与改造的老旧小区近1000个。项目启动会后,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专访了筑福集团董事长董有,在他看来,“韧性社区就是老旧小区改造的理念升华”。目前国内小区很多都交付了十几年,无论是设备,还是相关的设施,以及居民对灾害认知、风险认知的状态来讲,都是欠缺的。

中国房地产报:为什么要将抗震公益基金升级为韧性城市专项基金,你曾说“过去10年是抗震的10年,未来是韧性的10年”,如何理解?

董有:筑福集团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就把建筑和安全作为公司的使命,“成为全球抗震的领航者”是公司愿景。在救灾过程中,我们思考如何让一次事件行为变成长期行为,针对地震灾区如何持续解决问题,所以就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成立了抗震专项基金,针对地震发生之前的预警,以及发生之后的灾后重建。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觉得不能只单项针对抗震救助,而更应该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针对一个小区,面对特殊的灾害,不论是“黑天鹅”还是“灰犀牛”,灾害来临之后,我们小区的抵抗力有多大,接下来恢复力有多大,最后是适应力有多强。这三力建立起来,我们面对灾害冲击就非常从容和坦然了。在此基础上,我们想让这只基金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将社区发展纳入进来,就植入了韧性社区理念。这也是一个持续的力量,今天启动会之后,我们希望在全国100个城市举行100场公益巡讲会,让大家长期持续地加强韧性意识,理解韧性、认知韧性。同时,我们也会和相关组织、部门共同把韧性这件事,从硬件、软件到人文、经济、数据等方面,逐渐去接近老百姓,服务他们。

中国房地产报:你提到“韧性社区就是老旧小区改造的理念升华”,对于老旧小区改造有什么经验和见解可以分享?

董有:首先北京的老旧小区改造经历了“十二五”“十三五”,马上就“十四五”了。“十二五”期间重点是民生工程,政府出资;从“十三五”就开始探讨老旧小区改造怎么形成长期持续的工程,开始自下而上,考虑老百姓如何更满意、社会资本如何参与,包括开始加装电梯了。从去年开始,中央对老旧小区改造要求又进一步提高,从惠民生到促发展再到今年的保就业。所以,北京近10年来的老旧小区改造也是不断提升的过程。

老旧小区改造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来源。第一是要投资,第二是长效的运营管理。所以,目前政府开始大力引入民营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有的地方政府今年甚至开始把老旧小区列入发债的名录范围,可以进行发债。那么,面对资金压力,如何把老旧小区变成一个长期持续的可投入、可产出的模式。筑福集团的经验是针对老旧小区的生活配套不完善,可以添加配套中心和设施,比如导入社区运动馆、社区图书馆,通过商业、服务业,通过存量开发,来解决老旧小区的资金不足问题,同时也解决了长效运营机制。目前筑福在北京几个区和政府携手做试点和应用。

中国房地产报:筑福集团目前是否有自己的“韧性社区”标准,筑福更强调哪些要素?

董有:从筑福公司来说,我们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就开始介入韧性社区这方面内容了,但是主要针对灾后重建。到2013年雅安地震时,我们的关注已从灾后重建到了灾前预防。当时我们与四川省社科院专门开了一个会议,讨论灾害来临时,城市如何保留下来,主要是针对城市的救灾减灾中心。所以从雅安地震之后,筑福就一直在推城市救灾减灾中心这套体系。

2014年浙江宁波奉化29号楼发生倒塌后,筑福开始关注城市居住区危险建筑的智慧化体系。我们用了7年时间把城市危险建筑房屋的监测控制、智慧管理体系建立完善。我们称为房联网,这也是智慧城市体系的关键点。

此外,两年前筑福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共同编制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最近已经正式对外发布,主要针对建筑应对灾害的抗击能力、恢复能力和适应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筑福也在不断推进韧性的标准和实践应用。

中国房地产报:在韧性社区打造过程中,还有哪些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董有:刚才我提到韧性社区推进是从硬件、软件、人文、经济、数据等综合的过程。硬件方面,中国制造,包括铁路、高铁的建设水平都是领先的,所以硬件发展应该很快。软件方面,国家在推进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方面很快也会有提升。至于人文方面,个人觉得,社区文化建设等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所以,如何快速在社区中建立韧性体系,包括培训教育在内,比如社区就业培训在国际上已经非常普遍了,但在国内可能才开始起步。韧性社区打造过程中,关键还是人文上大家如何认知这件事。


微信公众号2.jpg

编辑:本站编辑
标签:筑福集团,老旧小区改造
0
0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