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人物特写
A+
戴和根委员: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创新和质优作为重中之重

中国房地产网

2024-03-11 08:57

戴和根委员.jpg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


中房报记者 苗野 两会报道


“新质生产力这一社会热词,为企业放手推动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注入了‘强心剂’,吃下了‘定心丸’。”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说。


新质生产力、“一带一路”是他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最为关注的两个关键词。


戴和根认为,不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无法实现高质量发展。


记者获悉,今年全国两会,他提交的《加快城市深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也是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息息相关。


提案的主要内容是大力培育智慧、绿色、低碳、韧性的城市深部地下空间产业,以科技进步引领产业升级,把握未来空间发展主动权,加快塑造竞争新优势,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向地下要空间、要安全、要资源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城市深部地下空间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国家战略安全空间的重要支撑。”戴和根说。


中国房地产报:听完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内容给您感触最深?


戴和根:本次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第一条就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成了今年全国两会的“高频词”,我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把创新和质优作为重中之重。


另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合作,实施一批“小而美”民生项目,积极推动数字、绿色、创新、健康、文旅、减贫等领域合作,充分彰显了中国以实际行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的大国担当。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发展国际化、产业适度多元化是必然选择。


中国房地产报:新质生产力具体到中国铁建所在行业领域,怎么办才能更精准发力?


戴和根:当前,一些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因素依然存在。比如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我认为,国有企业作为经济组织,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摆脱原有赛道的路径依赖,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大力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内涵型增长,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所以,以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重点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才能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中国房地产报: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戴和根:最重要一点是要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


颠覆性技术能够有效替代现有主流技术,成为未来的主流顶流,进而推动现有技术体系的“变轨”跃迁。可以说,颠覆性技术创新的过程,也是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彰显未来发展张力、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过程。


中国铁建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建筑行业特点,不断开展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研究。比如研发的世界首台千吨级架桥机“昆仑号”,迎风渡海修建世界首条跨海高铁如履平地;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直径盾构机主轴承顺利下线,让大国重器有了“中国芯”……这些国产首台套设备、原创技术的成功落地,为我们改变原有组织生产方式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企业实现永立潮头、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中国房地产报:目前我们国家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戴和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深部地下空间开发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开发深度方面,我国主要集中在50米以浅的地下空间;在开发场景方面,我国相对单一;在开发技术方面,我国在韧性防灾等科学理论研究、智能勘察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和大直径竖井掘进机等关键施工装备研发领域,还存在一些弱项。


建筑业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相对优势产业,要保持世界一流、行业领先地位,就需要加快补强这些短板和弱项。


中国房地产报:那在技术层面,应该如何突破?


戴和根:我建议加快打造深部地下空间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大高端装备和新型材料的研发力度,强化城市深部地下空间应用场景牵引,完善城市深部地下空间产业发展体系,从而实现地下空间产业集聚发展。


当前,城市深部地下空间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是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领支撑作用的前瞻性产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可期。培育发展城市深部地下空间有利于我国建筑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房地产报:2024年中国铁建会做哪些部署?


戴和根:2024年,中国铁建将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建筑行业特点,加强技术源头攻关,开展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研究,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生态,培养科技拔尖人才,重点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产业转化能力,加快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铁建创新驱动力量。


编辑:温红妹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新质生产力
0
0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