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首页轮播
A+
搬得出,住得好:安居中国十年巨变

中国房地产网

2022-09-03 09:50

老百姓的“安居梦”正在变成日新月异的现实。

老百姓的“安居梦”正在变成日新月异的现实。

20220905A01_00.png


中房报记者 向南 综合报道


一枝一叶总关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百姓安居。


2013年10月29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讲话。他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住房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还存在着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决、保障性住房总体不足、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


“人民群众对实现住有所居充满期待,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集体学习中,对保障人民群众住房安全提出殷殷嘱托。


2014年1月26日,地处边陲的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零下30多摄氏度,冰封雪皑,银装素裹。伊尔施镇74岁的困难林业职工郭永财一家住在棚户区里,和郭永财一样,棚户区里的群众住房都比较困难,改造迫在眉睫。


棚户区改造,关系着千千万万群众的安居乐业。同时,城市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脏乱差的棚户区,这样不是我们发展所要的结果。


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政府和干部责无旁贷。此后,阿尔山市开始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现在,郭永财一家早就实现了住进亮丽的回迁新楼的愿望。


和郭永财一家一样,这里的居民已经从忧居走向了安居。


2016年8月的一天,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新村,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在施工作业,这里正在建设扶贫搬迁工程。原来的村子海拔高、土地贫瘠,贫困发生率达56%,村民面临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


同年,实现搬迁的班彦新村,呈现在村民面前的是——平坦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院落、崭新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新建的村幼儿园,处处展现着新的气息。最高兴的是村民,他们住上了新房子,烧上了天然气,睡上了电热炕,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卫生厕所,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班彦村人的命运。


村里还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吸收100多个产业户发展盘绣产业,同时村里还开办了酩馏酒坊,带动村民增收。2017年,班彦村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班彦村人均收入已超万元。村民的生活越来越方便,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7年2月23日,元宵节刚过,北京新机场工地上工人在如火如荼地施工作业。


大项目建设一般会涉及群众安居,北京新机场不例外。大兴区新机场安置房项目是保障机场顺利建设的重要工程,共136栋住宅楼,累计建设1.5万套房屋。


从中央到北京市,都十分关心这里的搬迁群众的安置工作,要求把群众工作做细致、做扎实。从设计到施工到小区景观,大兴区新机场安置房项目都按照“不低于商品房”的品质打造,严格按“绿色建筑二星”标准建设。


2017年10月1日,新机场安置房工程交付使用,来自大兴区榆垡镇和礼贤镇13个村的2万余名回迁村民搬进漂亮的新居,开启了全新生活。


2017年6月21日,山西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新村,这里有一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村民新居已经建好,正陆续搬入。


乔迁新居的村民张贵明深情地说:“原来住的是山庄窝铺,吃水都困难。现在一分钱都没掏就住上了新房子,吃得好、住得好、全都好。”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进入新时代的开局之年。到武汉青山区旅游的人们发现,青山区青宜居、青和居大变样了,居民告别了过去的棚户区了,青山区4万多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青山区在上世纪50年代因兴建国家“一五”重点工程武钢而建区。当年为建设武钢、青山热电厂等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大批工人集聚青山,搭建了大量简易棚户住宅,常住人口达4万余人,这里是华中地区最大的老工业区棚户区。房屋质量差,户均面积小,配套不全,当地居民热切期盼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青山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工程从2007年4月正式启动,历经多年努力,2016年后,青山棚户区居民实现全部搬入新居。同时为全国其他棚户区改造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经验。


距离武汉千里之外的辽宁抚顺,2018年,采煤沉陷区避险搬迁安置工作也取得可喜的成果。


抚顺的棚户区大部分房龄超过50年,没有排水设施,平均每790户共用一处公厕,93%的居民靠燃煤取暖、做饭。棚户区居民行路难、如厕难、上水难、下水难、取暖难、洗澡难。不少家庭一家三四口住在三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墙体开裂,窗框变形,冬天无法保暖。


搬出沉陷区,活出好滋味。现在的抚顺市东华园社区,居民住在新房子里,生活变得舒适又方便。东华园社区连续获得第六届全国文明单位、2019年抚顺市最美志愿服务社区、2019年省最美志愿服务社区、2019、2020辽宁省巾帼学雷锋志愿社区等荣誉称号。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东华园社区了解采煤沉陷区居民避险搬迁安置情况,对社区党建和志愿服务给予了肯定。到2020年底,抚顺这些年实施沉陷区居民避险搬迁安置工作,建成了6个安置小区,26400多户采煤沉陷区居民住进了新房。


棚户区改造改善了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提升了人居环境。2016年至2019年,全国棚户区改造开工累计2157万套。短短几年时间,上亿居民“出棚进楼”,圆了安居梦。


2019年2月5日,春节,北京前门东区,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喜迎春节。前门东区是北京老城重要历史片区,是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


习近平总书记此前在前门东区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这句话引发了很多城市人的共鸣。“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是摆在全国千千万万个前门东区的一道考题,既要改造提升老城区,又要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截至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比上年末提高0.83个百分点。千百年来的中国城市和乡村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何把记忆留住、乡愁留下,是绕不开的重要课题,考验的正是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现在的北京前门东区,沧桑变化后焕发新生,居民可以在沿河边遛弯,享受更好的环境,古老胡同的现代生活画卷每天都在散发着真实的人间烟火气。


2020年4月21日,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喜气洋洋。这里是陕南区域规模较大的一个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小区,安置了全镇11个村的1346户高山危住户、地灾户和贫困户,共4173人。


村民自从从坡陡路断的大山深处搬迁至此,就开启了“山民变居民”的社区新生活。为切实做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平利县探索推动在社区建小管家、小配套、小平台、小库房、小餐厅等“十小工程”,让群众搬出来,稳下来,锦屏社区就是首个试点。


“政策真是没话说,住在新楼房,还能继续种菜,吃穿住用行啥都不愁。政府为我们想得太周到了。”一位搬迁群众说。


2022年8月5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布一份《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白皮书(2022)》。2012年到2020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29.26平方米提高到33.7平方米;住房整租年交易量由2012年的100余万套次增加至2021年的276万套次,租购并举格局初步形成;十八大以来,北京累计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约85万套(间),发放公租房租金补贴46.47亿元。此外,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核心区平房更新、棚户区改造、危旧楼改建、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节能农宅建设等措施,使得北京老城区、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10年间,在探索适合国情、符合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和安置方式的路上,“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庄严承诺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困难群众在住房上有了更高的获得感、幸福感。在2013年至2019年6月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支持全国1794万户贫困家庭改造危房,帮助5700多万贫困群众住上了安全住房。2021年8月31日,国新办召开“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示,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困难群众改善住房条件,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有效改善。


另一份数据显示,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9.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8.9平方米,与前一年相比,分别增加了0.8平方米、1.6平方米。


有一方屋檐安居乐业,有一片“乡愁”立根立本。10年之间,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老百姓的“安居梦”正在变成日新月异的现实。



编辑:温红妹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安居中国
0
0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