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财经
A+
从“会呼吸”到“会思考”,四川广元打造海绵城市“广元范式”

中国房地产网

2025-07-25 17:39

图片 1.png

海绵化改造后的利州广场航拍图。图片来源:广元市海绵城市建设事务中心

中房报记者 孟双奎 广元报道


2025年7月,财政部公布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绩效评价结果,全国10座城市跻身A级行列,四川省广元市凭借优异的成绩和独具特色的亮点成功入围。


广元,这座地质灾害频发、城市内涝严重的秦巴山区城市,如何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生态蝶变?带着这一疑问,记者深入广元老城滨江路、利州广场、玖合苑等示范项目走访,并对话广元海绵城市建设者、专家和市民,揭开其从“工程治水”跃升为“系统智治”,打造出可复制的“广元范式”的全过程。


从“打补丁”到“系统治”:破解山地治水难题


“过去治水常像打补丁,哪里积水了就临时挖沟排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广元市海绵城市建设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站在利州广场雨水花园前,指着下沉式绿地介绍道。


这片曾因排水不畅导致局部积水的区域,如今通过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生态植草沟和雨水调蓄池的联动,实现了“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以及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广元海绵城市建设的突破性在于牢固树立“山城水统筹治理、人城水相融共生”理念,聚力打造成为全国山地河谷型海绵示范城市。


作为秦巴山区典型城市,广元地形起伏大、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传统工程治水模式成本高且效果有限。对此,广元充分利用山地河谷条件,按照“遵循一个策略(挡外洪、拦山洪;畅通道、蓄雨水;净污水、回用水),健全五大体系(防洪排涝、雨污管控、多水共用等),实施六大工程(排水防涝、雨洪通道、雨污管网、海绵小区、海绵道路、新型绿化),建成一个典范(全国山地河谷型海绵示范城市)”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山、城、水”统筹治理、“人、城、水”相融共生。


据了解,在体制机制层面,广元出台《广元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建立“1+4+1”工作体系,通过“周督导、月调度”动态考核机制确保示范项目经验有效转化;在规划实施层面,划定44个海绵管控分区,采取“重点片区先行示范+全域覆盖”的差异化布局,科学划分防洪排涝区、老旧改造区等功能分区,形成“片区试点-经验总结-标准推广”的实施路径;在资金使用层面,统筹中央财政补助、老旧小区改造等各类建设资金,集中投入示范片区,以点带面,实现“干一片成一片”的滚动发展;在建设层面,实施“老城更新+新城示范”双轮驱动,示范期内完成100余个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在数智层面,建立“海绵城市建设监测体系平台”,实时监测历史易涝点以及部分项目海绵设施运行状态。


“我们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是简单地推进基础性项目建设,而是更加注重重构城市水安全、水生态系统。”海绵城市建设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数据显示,广元市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已达到近50%,内涝点消除率达100%。


海绵改造激活城市“流量密码”:滨江荒滩变网红公园


在老城滨江路,透水铺装的绿道蜿蜒延伸,雨水花园里花团锦簇、狼尾草随风轻摇,这片曾因内涝让广元市民“望而却步”的滨江荒滩,如今已成为广元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样板”。


图片 2.png

海绵化改造后的老城滨江路实景。图片来源:广元市海绵城市建设事务中心


“海绵工程‘改’出了城市气质。”商家王先生告诉记者,“以前客人来了,总说我们这儿‘土气’,现在呢?透水铺装、雨水花园、荧光跑道……这些‘新工艺’成了活招牌。”


据海绵城市建设事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老城滨江路是“海绵+”的典范运用。这里充分利用滨江常水位与洪水位之间的消落带,统筹建设净化湿地,修复休闲步道,实现径流控制、景观营造、亲水休闲等多种功能的有机结合。项目建设源头海绵设施和滨江净化湿地,累计实施透水铺装改造约3万平方米,建设雨水花园约1600平方米,有效控制片区径流雨水,片区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达30年一遇。项目实现了海绵改造、雨污分流改造、景观提升改造的统筹推进,让滨江沿岸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王先生称,改造后,生态驳岸和雨水排口让积水问题彻底解决,滨江沿岸的茶座、餐饮、小酒吧生意红火,客流量比往年同期涨了20%。


在广元市中心利州广场,记者全方位感受了海绵广场和休闲广场的有机融合。


海绵城市建设事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利州广场改造前,场地内多为硬质铺装,排水设施不完善,缺乏雨水滞蓄功能,雨天易产生积水,导致通行不便,安全隐患多,市民游客的体感较差。改造后,通过新增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海绵设施,削减雨水径流污染,延缓雨水径流形成,解决了广场低洼区排水不畅问题。同时新增裸眼3D、打造城市亮光、改造铺装、设置木质栈道,整体提升了广场品质。


利州广场居民刘先生告诉记者:“利州广场是广元东坝的核心区域,以前服务设施陈旧,雨天积水严重,来的人不多;现在,城市之心焕然一新,真正有了地标的感觉,前来散步、跳舞的市民也多了起来。”


玖合苑小区是广元海绵化改造与老旧小区融合的典范。居民张大爷感慨:“改造前,小区因管网错综复杂、雨污未分流,每逢暴雨便出现‘爆管’和积水问题,改造后,暴雨天不再积水了,‘蹚河回家’也成了历史。”


据介绍,玖合苑是将9个老旧小区,通过拆围墙、拆违建整合为一个“大小区”,改造范围达93752平方米,共涉及25栋建筑,799户住户,近3000人。改造后,小区新建2100平方米海绵设施,包括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和雨污分流系统,彻底解决了雨天内涝和污水积聚问题;新增小区活动公共空间3000余平方米,100个车位,增加了老年食堂、四点半学堂、社区活动中心等服务配套设施。


图片 3.png

海绵化改造后的玖合苑小区实景图。孟双奎/摄


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得到小区居民高度认可,小区刘女士表示,“海绵改造让我们从‘忧居’到了‘优居’”。


全过程管控:紧扣山地河谷型城市特征


据四川省城乡建设研究院市政所工程师郑良秋介绍,广元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立足实际,创新思维,实现了机制、科技与生态的完美融合。


郑良秋告诉记者,广元出台了《广元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建立起“海绵设施规划-建设-验收-运维”全链条全过程管理体系;针对“四山四水”地貌、本地气候条件,形成可复用的技术图集、植物选型方案、山体雨水治理模式,对地形地貌相近或气候特征相似的城市具备借鉴意义;创新资金拼盘机制和动态考核制度,确保资金投入的高效转化,为体量相似的城市在资金整合和项目管理方面提供了参考。


中国市政华北院水务规划咨询研究院工程师姜记威进一步补充,南河湿地公园综合提升改造项目是广元山地河谷型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通过天然的湿塘调蓄构建山地大海绵系统,在实现山洪控制、区域调蓄、岸线整治的同时,重塑公园休闲娱乐功能,实实在在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此外,黑石坡排水防涝项目、解家岩山体雨水调蓄建设项目等示范项目均能体现广元山地河谷型海绵城市特征。广元海绵城市探索实践验证了山地城市通过“海绵+”的项目推进形式可同步提升城市韧性与民生福祉,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贡献了“广元范式”。


图片 4.png

海绵化改造后的利州东路航拍图。图片来源:广元市海绵城市建设事务中心


“海绵+”: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


“以前觉得海绵城市是‘面子工程’,现在看到小区积水没了、路面平整了,才明白这是‘里子工程’;以前觉得海绵城市是政府的事,现在发现家家户户都能出力。”在玖合苑小区,居民吴阿姨说道。


海绵城市建设事务中心负责人表示,海绵城市建设必须破解“政府干、群众看”的困局。为此,广元广泛发动群众共商共建共享,建立海绵城市项目建设公众意见征求机制,在海绵小区、街区改造等项目规划、设计、施工阶段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统筹开展社会宣传,把每年6月的第1周定为“海绵城市建设宣传周”,集中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宣传活动;精心创作的“广元海绵城市建设歌”,在群众中广泛传唱;构建示范与教育结合模式,在12所学校开设“海绵课堂”,培育下一代生态公民。


图片 5.png

海绵化改造后的广元市实验小学。图片来源:广元市海绵城市建设事务中心


在谈到海绵工程如何与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在政策保障、资金管理上有何创新时,广元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元是典型的山地河谷型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上,重新修编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颁布实施了多项管理条例,修订了近20项技术标准,划分了44个海绵城市管控分区,对每一个管控分区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等指标都做了明确的要求;在政策保障上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坚持高位部署;在资金方面充分利用国家海绵城市建设专项奖补资金优势,打好资金“组合拳”,让广元海绵城市建设从“技术达标”迈向“价值创造”新阶段。


站在南河生态湿地观景台上,该负责人指向远处连绵的青山,“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人、水、城和谐共生的未来图景,广元将以此次A级绩效评价为契机,继续努力,创新发展,让广元这座城市像海绵一样会呼吸,为城市韧性提升作贡献。”


编辑:温红妹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海绵城市
1
0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