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人物特写
A+
邹彬代表:转变“农民工”身份,让他们成为新型产业工人迫在眉睫

中国房地产网

2024-03-06 11:31

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总监邹彬

中房报记者 田傲云 两会报道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浪潮中,转变传统‘农民工’身份,培养他们成为‘新型产业工人’转型迫在眉睫。”

作为来自基层的建筑产业工人,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总监邹彬在提交的《进一步推动‘农民工’向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的转型的相关举措》《进一步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文化强国》两份建议中,深入探讨了如何进一步促进这一转型。

今年是邹彬参加全国两会的第六个年头。当选时,他不仅是湖南最年轻的代表,也是唯一的“95后”代表,标志着年轻一代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这6年里,他遍访全国,深入了解建筑产业工人的实际需求,就如何充分发挥建筑产业工人的积极性、创新性和创造力、聚焦工人转型发展等问题,积极提出了多项建议。

邹彬坚持自己是农民工群体的坚定代言人。“我来自这个群体,对他们的处境、诉求都非常了解,为他们代言是理所当然的”。他期盼看到越来越多的一线工人通过提升技能水平和热爱自己的职业,能够更有效地融入到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推动“农民工”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型

近些年,社会各界和政府“推动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的呼声和政策制度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民工群体“青黄不接”“代际断层”的问题仍未得到缓解,建筑工人的“老龄化”远比社会老龄化更加严重,高素质建筑工人依旧短缺,“95后”及“00后”更愿意从事新兴的快递/外卖/代驾等行业,工地上几乎见不到年轻的工人面孔。

据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0)》显示,2014年全国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6109.1万人,到2020年已下降至5226.48万人,年轻人愿意从事建筑工人工作的越来越少。

“围绕农民工群体调研的这几年,我深刻认识到外在的福利保障都只是锦上添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强他们的技能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只有拥有更加过硬的技能和更有力的话语权,农民工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长远发展的可能性。”邹彬表示,自己就是从一名普通泥瓦匠,后来碰上机遇加自身努力,成为“全国技术能手”。

如何推动传统的“农民工”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型?邹彬认为,需要城乡两个方面、政企两个主体长期共同努力,加强职业技能和精神素养两个培育;推动产业模式和行业生态两个升级;塑强社会环境和制度机制两个保障,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才能有效实现农民工队伍建设升级:

基于自身经历和行业现状,邹彬提出3个方面建议:

一是在职业技能和精神素养两个方面加强新时代工匠人才培育。一方面发挥国有大型央企办学的特色和优势,持续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产教融合型企业组合式激励和企业办职业学校的生均经费拨付问题,鼓励国有大型企业举办、创办职业学校,基于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缺口对新生代建筑产业工人及有转型意愿和基础的农民工针对性地创新应用“培、育、用”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将新时代的形势任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年思政课等深入到农民工群体中,提升农民工群体的认知水平和精神素养,助力打造新时代高素质、高技能劳动产业大军。

二是进一步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加强新时代工匠人才就业导入。建筑产业工人对美好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追求升级愈发强烈,建议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推进“工业建造”,加快建筑工业化,把工地搬进工厂,让新一代农民工学有所用、“以战代练”,进一步从实践中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推进装配式产业升级发展,形成全产业链集成优势,是落实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培育后的一项开拓式探索。产业模式的升级需要以政府为主导配套相应的政策机制,一方面,建议大力完善装配式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完善装配式建筑通用技术标准,加大装配式建筑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培育装配式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建筑工业化事业蓬勃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从规划设计、投资、研发、建设、运营等全产业链上深度参与新型装配式建筑项目,以更大、更优质的平台吸引产业工人就业,为其打造出一个产学结合、通道畅通的产业链集群。另一方面,建议由政府主导,进一步改革当前建筑行业无序、混乱、脆弱的劳动关系,大力发展新型、和谐的劳动关系,从根本上改善建筑行业对于相关从业者的吸引力,推动越来越多的青年加入到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的行列中来。

三是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加强新时代建筑工匠人才保障。要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为更好加强质量强国建设基础、形成并弘扬先进质量文化,一方面,建议政府主导,在市场竞争中提高质量的准入门槛,产品和服务优质能优价,优则胜、劣则汰,进一步完善技工等级晋升制度、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建立学历、技能证书互认制度,加大对工匠人才的权益保障。同时,提高工匠人才的公共服务水平,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增强获得感归属感。

另一方面,建议国家、政府多搭建类型丰富的技能大赛平台,让各行各业的人才涌现出来,并给予相应的荣誉,让社会上尊重技能人才、产业人才的共识得以形成并蔚然成风,形成工匠文化展示成果,进一步营造关心关注工匠人才、注重质量品牌的社会氛围,着力提升工匠人才的社会地位,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工匠力量。

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针对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而构建文化强国方面,邹彬提出3大具体建议:

一是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一方面政府主导完善制度机制政策、统筹乡村建设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及历史地段、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利用;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发挥积极作用,简化审批手续,制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形成有利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二是推动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研究和应用,培养更多掌握传统技艺的工匠人才。一方面,要政府统筹,同时发挥属地院校、民间机构主动性和加强我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摸查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掌握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工匠人才保护和培育,并在保护性建造、修缮历史文化建筑的过程中充分强调工匠人才作用发挥。

三是加强历史文化的活化应用,发展文旅经济,建设文化强国。一方面以市县为单位,充分挖掘属地历史文化特点,多层次、全方位、持续性宣扬文化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组织开展传统节庆活动、纪念活动、文化年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主题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日用而不觉中接受文化熏陶。另一方面要多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增加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历史地段的公共开放空间,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为文旅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编辑:刘亚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邹彬代表 新型产业工人
0
0
相关推荐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