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首页轮播
A+
新春走基层·扶贫在一线 | 空心村蜕变:贫困户已基本脱贫 背井离乡的年轻人也回来了

2020-01-02 22:50

空心村蜕变:贫困户已基本脱贫 背井离乡的年轻人也回来了


空心村蜕变:贫困户已基本脱贫 背井离乡的年轻人也回来了

河头村风光。


写在前面


它有着“小桂林”美誉,山水秀美,风光宜人,但却贫穷依然,村容破败,年青人不得不背井离乡……


在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大力实践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当地政府的对口帮扶下,以及碧桂园的强劲注力下,河头村有了改变,不仅有了产业,村容村貌有了变化,家乡的巨变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归,仅仅是2018年一年,鱼咀村回流人口就有56户187人。


美好的画卷正在河头村徐徐展开。


中房报记者 曾冬梅|英德报道


有着“小桂林”美誉的河头村坐落在广东省英德市西南面,山水秀美,风光宜人。但这里也是广东省定的相对贫困村,557户中有55户贫困户,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总共才7200元;村容破败,年轻人在当地找不到工作,只能外出务工。


自2016年5月,广东省委办公厅结对帮扶河头村,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大力实践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当地的落后发展面貌大为改善。2017年全年集体经济收入14.22万元,2019年村集体收入预期将达30万元,村民收入也得以大幅提升。


在这期间,包括企业在内的社会力量也为河头村的脱贫致富注入了强劲动力。


2018年5月,碧桂园集团进驻河头村,启动了美丽宜居新农村建设项目。短短7个月时间,昔日的“破旧危”贫困村蝶变成了“美绿亮”的英德十大最美乡村。党建中心、标准停车场、村民健身广场、商业店铺、农家乐、汽车电影院、露营区、民宿群等基础配套拔地而起;村子外围的荒地如今也种满了百香果、桑芽菜、黄花风铃木等观光、采摘园,生机盎然。


家乡的巨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回归。


27岁的许炳坤在外漂泊了9年,2018年毅然决定回乡做起了碧乡客栈主管,他说,“幸福指数比在外面打工高多了。”


童秋振来自碧桂园集团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办公室,他的任务是在河头村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通过提供“设基金、建工厂、造品牌、送技术、拓市场”等全方位服务,吸引更多的“许炳坤”返乡扎根,带动全村人脱贫奔小康。“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是最重要的。我们把路子铺好了,产业打造成功了,也要有专业的人才愿意回来接手运营,这一点是最难的。”


虽然挑战不小,但令他感到振奋的是,碧桂园在英德帮扶的鱼咀村已经探索出了比较成熟的造血模式,大量年轻人回村接管当地产业基地。他有信心,在不远的将来,同样美好的画卷也将在河头村徐徐展开。


空心村的蜕变

空心村蜕变:贫困户已基本脱贫 背井离乡的年轻人也回来了

英德市九龙镇河头村碧乡客栈改造前。

空心村蜕变:贫困户已基本脱贫 背井离乡的年轻人也回来了

英德市九龙镇河头村碧乡客栈改造后。


“这里一共有14套民宿,节假日的话基本都是住满的,平时的入住率也有一半左右。旺季的时候,每套房的价格要800多元/晚。”许炳坤告诉我们,自2018年12月开业以来,碧乡客栈的运营已经日渐成熟,成为了带动河头村就业、创收的火车头之一。


许炳坤的家就在不远处,他还记得碧乡客栈的原址是皮坑村一片破旧的危房,大部分房屋的屋顶已经塌下来,黄土垒成的墙壁在岁月的侵蚀下已残败斑驳,黑色的霉斑爬满了墙面,屋外的道路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因为当地就业机会少、居住环境恶劣,皮坑村慢慢成了“空心村”,只剩两三户老人家还在原址留守。


皮坑村临近4A级的九龙小镇景区,每到节假日,九龙小镇人流如织,车辆要堵上半个小时才能进入景区,景点内的酒店时常供不应求,游客便只好住到周边村庄的农民家里。


捕捉到这一商机后,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碧桂园给皮坑村定下了“修旧如旧”的改造理念,不搞大拆大建,对原有的旧房进行加固改造,打造成特色民宿,吸纳九龙小镇外溢的客流量。如今的碧乡客栈已经成为了河头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黄墙、灰瓦、青砖、修竹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


民宿的运营收入有4成是分红给村集体的,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解决了不少村民的就业问题。许炳坤便是返乡就业的年轻人之一,“读完书出去干活都9年了,在中山、顺德、广州都待过,一年回家也就三四次。回来之前是在广西北海和几个朋友小打小闹的做一些民宿,听说家乡搞建设也有民宿业态,就想回来试试。”


家乡的变化超出了许炳坤的意料。碧桂园将河头村辖下的大围、吴屋、皮坑、下围4个自然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进行集中连片打造,并与国业旅游公司达成共同开发运营的战略合作协议,带动全村全域旅游的发展。“我们姓许的3个村子是挨着的,都是同一个祖宗,现在这几个村子的变化都太大了。碧桂园进来做新农村建设后,泥路都用石子重新铺好,泥砖房也改建成了楼房,漂亮多了。”


回到父母身边后,许炳坤漂泊的心终于安定下来。2019年4月份,为了与九龙小镇形成更好的联动效应,河头村的碧乡客栈引入了国业旅游进行运营合作。而经过1年多的酒店管理经验的培训和提升,许炳坤也被委以重任,成为了碧乡民宿的负责人,调往鱼咀村负责民宿运营。


“村民们每天都有活干了”

空心村蜕变:贫困户已基本脱贫 背井离乡的年轻人也回来了

在百香果园劳作的村民们。


跟很多贫困山区一样,英德受过教育的青壮年也大量向珠三角等中心城市流动,在支撑起这些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乡村留下了不少“空心村”,催生土地大量闲置、基础设施破败、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等问题的出现。


2019年7月1日,在《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的吹风会上,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曾衍德表示,“空心村”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乡村没有产业,没有产业,乡村就吸引不了资源要素,也就留不住人。要解决好“空心村”问题,就要突出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和乡村信息产业,把这些立农、为农、兴农的产业都尽量留在农村。此外,还要把更多的就业岗位留给农民,把产业链增值收益尽量留给农民,让农民不但有业就、有活儿干,更要有钱赚,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让农民的笑脸多起来。


农民出身的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对此深有体会,他在2019年的两会上提交了“关于推进农民在小镇集中居住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提案。在他看来,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回农村生活和发展,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原因:种地收入少、农村缺少就业机会、农村居住生活条件差。针对这些问题,可行的解决方案是: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小区,盘活闲置土地,因地制宜发展小镇特色产业。


“以前我们这里主要是种砂糖橘,前几年得病全死光了,村里就没有什么经济作物了。”村主任辉哥告诉我们,之前村里没有产业,大家没有活干,年轻人只能外出谋生,劳动力不足的家庭生活还是比较困难。


童秋振便是为解决河头村“没有产业”这个痛点而来的。2019年10月,河头农业产业园基本建设完成。这个产业园是在广东省委办公厅指导下,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集中吴屋村、石下村连片闲置的300亩农田,统一流转至英德市碧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优质果蔬的种植运营管理。采用这种模式,村民可获得一份土地租金收入、一份务工收入和一份分红收入,惠及建档立卡户14户52人。


“民宿业态已经比较成熟,现在河头村重点打造的是百香果、桑芽菜等种植基地,百香果目前是160亩左右,正常情况下每亩3000斤的产量是有的,一斤可以卖15元左右。第一年通过碧桂园自己的销售渠道就脱销了,下一步是要扩大再生产。”童秋振介绍说。


他口中的这个百香果园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智能监控等现代农业技术,搭建了140亩人字型钢架。据了解,这些人字型钢架能够使百香果藤更大程度上伸展生长面积挂果、更大程度上接受阳光照耀、更多的吸收养分,从而提高产量。此外,人字形钢架的结构空间,也为后续实现机器人采摘提供了条件,做好了准备。


桑芽菜是河头村“一村一品”的重点发展产业。2018年5月,在广东省委办公厅及碧桂园、专业合作社的携手努力下,河头村设立了第一个从小作坊整合的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食品加工厂。目前,桑芽菜在河头村的种植面积已接近2000亩。“带动的就业人数有200多人,很多贫困户都自己承包了桑芽菜来种。一亩大概有1000斤的产量,加工厂保价回收4块钱/斤,如果不请人、自己种植的话,一亩收入就有4000元。”辉哥说,在产业的带动下,河头村的贫困户已基本实现脱贫。“现在村民们每天都有活干了,有收益。比如,桑芽菜的采摘费用是1.5元/斤,年轻人一天起码可以收入200元,就算五六十岁的老人家每天也能有100元。”


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童秋振告诉我们,目前河头村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已完工,产业发展也初具规模,但他的使命还没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而在河头村,这支扶贫工作队的队伍还不够壮大。


“产业打造出来后,我们是要运营到项目能够良性运转、盈利后再移交给村集体,后运营阶段没有一定的资源储备是做不来的,要有专业的人才接过班,我们才能放心的离场。”目前的困难在于,现代化的产业需要有年轻人来接手,但河头村返乡就业的年轻人还远远不足以支撑运营的需要,“空降人才很容易,但是在村里本土培养就很难了。有产业技术的人才在外面混的也是非常好,如果没有相当待遇的话,他不愿意回来。我们很乐意培训这些技能和知识,但是参与的人不多,目前村里还不敢接手运营。”


要提升人才的待遇、与城市的薪资水平接轨,关键还在于扩大产业的体量、产值。“所以还得发展,我们也在尝试引进一些专业的合作方过来协助我们经营,商业逻辑理顺、市场化以后,能够提供的薪资水平应该会有所提升的。”


此外,也要通过合理的机制和政策激发年轻人的自我“造血”热情。同样是省定的贫困村,先行一步的英德鱼咀村村民已经依托乡村文旅、农业种植与养殖等产业和优惠政策过上了好日子,年轻人纷纷回到村里谋生,仅仅是2018年一年,鱼咀村回流人口就有56户187人。


“总会有一部分人不想再过祖孙三代分离的生活,愿意举家搬迁回来。我们把前期工作做足,再储备一笔产业基金,年轻人不需要自己投钱,直接回来接手就可以,条件很诱人的。”童秋振说,等河头村这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组建起来,他就可以功成身退,转战其他的贫困村撒播希望的种子,相信这一天的到来不会太远。




编辑:本站编辑
标签:扶贫
0
0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