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人物特写
A+
孟丽红:改革开放中的港商往事

2019-01-05 13:34

■曾冬梅/文

改革开放初期,在香港经营电子生意的彭磷基、孟丽红伉俪应邀回到位于广州番禺的家乡投资设厂,成为第一批参与内地发展的港资企业。他们敏锐的捕捉到了中国人民对改善居住条件的渴求,当机立断转型进入地产行业,并在番禺钟村镇拿下了一片荒地,引入国际先进理念,建起了中国第一个配套齐全的“精英卫星城”,20多年过去,这个占地7500亩的项目常住人口高达10多万人,论单体社区规模,至今无人能超越。
1993年朱镕基总理前来参观,原计划在门口停留3分钟却延长到了1小时。朱镕基颇为赞赏祈福新邨的开发模式,脱口而出这是“中国第一邨”,直言:“如果每个开发商都像你们这样不浪费一分耕地,我就放心了!”
“我们很荣幸能成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创造者、更是受益者,共同参与祖国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专访时,祈福集团副董事长孟丽红不无感动的表示。
创造无数个第一
中国房地产报:身为港商,当初你与彭磷基先生为何会想到要回乡发展?并且最终选择房地产为主业?
孟丽红:祈福集团可以说是最早进入内地投资的香港企业,我先生祖籍是广州番禺,上世纪80年代初,钟村镇及当时番禺县政府领导诚恳邀请我们回来支持家乡建设。当时,全国开始推行房改试点工作,福利分房逐步取消,再加上改革开放,房地产的需求肯定会很大。我们借鉴香港经验可知道,百姓有积蓄、富裕起来,对居住会有更高要求。那个年代市场上还没有大型、上规模的居住项目。大家就只能自己买地建村屋,没有配套,规划混乱。我们之前在香港和加拿大已经开发过一些房地产项目,就想把这些经验引进来,让中国百姓能够过上幸福、舒适、有质量的生活。
中国房地产报:当时内地的房地产市场是什么样的?
孟丽红:当时的房地产市场可谓是一片空白,全中国估计只有我们敢一次性拿下1500亩的荒地,做成片开发。要知道,对于广州来说,番禺是郊区,大家习惯了住在离单位只有几分钟路程的市区,中午还可以回家午睡。所以,在郊区做这么大的房地产项目真是一个很大胆的尝试。
1991年11月,祈福新邨推出首期200多套别墅,很多客户提前好几天就来彻夜排队,当时晚上的气温只有三四度,他们都是带着棉被来的。那时还没有银行卡、刷卡机,客户真是拿着几个麻袋过来买房,里面还有不少一元、五元的纸币,这批产品一天就卖光了。
中国房地产报:这个项目创造了很多个第一,听说当年很多地产大佬都曾来参观学习?
孟丽红:确实很多方面祈福都是先行先试的。虽然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如何去卖楼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我们第一次在内地设立了大型售楼部,在打算盘的时代最早实现电脑化办公,培训专业售楼员,提供售楼书、合同、沙盘、电视广告、彩色报纸广告、设示范单位等一系列的营销硬、软件设施。
那个时候买房是没有合同的,只有一张薄薄、黄黄的纸,稍微用力一点就会烂掉。没办法,我们就拿了香港的购房合同蓝本来参考,补充上切合国情及内地法规的内容,再让律师按内地的用语写进去,形成一本完整的合同。此外,购房的流程,下多少定金,怎么分期付款,如何拟定物业管理协议,这些都是我们引进内地的。
中国房地产报:在当年项目建设的过程中还遇到过哪些困难?
孟丽红:当时,找遍中国内地都没有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团队,是祈福第一次成立了专业建筑工程团队和专业绿化园林团队,还首次在小区里为业主建了一个会所,占地10万平方米,是当时亚洲最大、设施最全的社区俱乐部。物业管理就不用说了,那时候行业里完全没有物业管理的概念,都是卖完楼就算。
对行业的未来要有信心
中国房地产报:你如何看待改革开放这些年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孟丽红:房地产对改善民生贡献良多,因为居住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基本需求。早期我们做房地产,房价十几年都没涨,因为大家口袋里钱不多。如今房价涨是因为经济发展了,民间资金丰富,老百姓对固定投资有惯性的依赖,认为房产可以保值。
中国有十几亿人口,国家也在鼓励城镇化,所以房地产需求越来越大。我们在广西百色扶贫十几年,以前没有什么像样的房子,现在也有了不少高楼大厦。房地产只要有人口,只要国家是继续前进的,肯定是一个历久不衰的行业。中国人的概念是先安居后乐业,房地产是一个有稳定需求的市场,国家现在也密切关注地产市场进行政策调控,松紧有度,这是很好的事。
编辑:wangchunhong
标签:孟丽红
0
0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