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首页轮播
A+
在最北,极寒之下的“温暖如春”

中国房地产网

2024-02-06 08:00


图片 5.png

镇北村受灾村民领取慰问品。高中华/摄


77岁的张清梅说:“新家可比老房子好太多了,烧锅炉供暖气,上厕所也不用出去挨冻了,这是我这么多年过得最暖和的一个冬天。”


小年这几天,记者在尚志市走基层时得知,春节前各受灾村屯正在陆续发放的慰问品,有一批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景,又一次看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


中房报记者 王迎超 高中华 尚志报道


棚外,是白雪皑皑,一片冰天雪地。


棚内,是暖意融融,一派生机勃勃。


“小白菜、油菜、生菜、香菜、菠菜……咱们这大棚里种的全是不上化肥的有机蔬菜,等过了小年就能上市,把菜卖到一面坡和尚志去。”2月1日,尚志市一面坡镇镇北村新搭建的智能大棚内,村支部书记刘焕滨踌躇满志,向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描述着镇北村新一年的发展规划。


图片 1.png

刘焕滨望着长势喜人的蔬菜,发自内心的高兴。王迎超/摄


谁能想象,在半年之前,尚志市、一面坡镇、镇北村,都还是被洪水肆虐的灾区。2023年8月2日开始,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尚志市遭遇了1957年以来最大强降雨。大片大片的稻田被淹,许多村屯的房屋被冲毁。


灾情就是命令,重建就是责任。第一时间,摸排情况、调度物资、协调人员……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同基层干部群众一道,不等不靠、抓早动快,制定专项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采取修缮加固、原址重建、购买置换等多种方式推进灾后农房恢复重建。


尚志市还组织开展了“共建美好家园”“划段定责”“就业帮扶”等集中攻坚行动,组织163支工作队下沉村屯、社区灾后恢复重建一线,持续深入开展“恢复生产生活、共建美好家园”帮扶活动,快速顺利完成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截至2023年10月10日,尚志市因灾受损需新建及维修的4240栋房屋已全部完工,受灾群众们如期住进了暖屋子。


安全温暖过冬、过年有了保障后,一切回到了新生活的起点。


新房里迎新年


“今年过年,儿子全家从唐山回来,嫁到五常的闺女也过来,老伴儿的外甥女在北京读书,这次也回来了,到时候都在咱的新家里一起过年。”唠起过年的话题,赵志山和车喜华夫妇掩不住喜悦。


赵志山回忆起水灾那一刻和现在的状况,依然觉得做梦一般。“去年8月发洪水那会儿,我和老伴儿都在唐山给儿子看孩子,听说家里遭灾了才赶回来,当时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后来有政策,我们新房子基本都是政府帮忙重建的,自己只掏了2万多元钱,房子刚建好没几天,我们夫妻两人9月20日便住进来了。”


赵志山告诉记者,等开春后再刷墙,“现在墙面还没干透,得晾一段时间。”


图片 2.png

赵志山、车喜华夫妇与记者交谈生活和打算。王迎超/摄


今年77岁的张清梅老人记得,2023年8月3日,暴雨如注,蚂蚁河水汹涌倒灌进村,水位最深处接近3米,历史罕见。


洪灾造成全村59户村民房屋倒塌,需要大修的30户,需要小修的超过100户。洪灾过后,镇北村的重建和修复工作迅速开展起来。9月末,村里受灾房屋的维修及重建工作已全部完成。“十一”假期后,受灾百姓陆续搬进重建后的新家,张清梅老人也是其中一员。


图片 3.png

张清梅向记者展示她家发放的慰问品。王迎超/摄


看到村支部书记刘焕滨和记者前来,张清梅口中感谢不停,“谢谢党,谢谢国家,除了米面油不说,就连锅碗瓢盆,铺盖被褥都给发了。”张清梅打开厨房上的橱柜,把里面存放的生活用品一一指给记者看。刘焕滨告诉记者,这些捐赠物品来自于各级政府、慈善组织和爱心人士,从受灾之后,给受灾村民们发过捐赠品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了。


说起新房子,提起马上过年,老人笑容满面。“新家可比老房子好太多了,烧锅炉供暖气,上厕所也不用出去挨冻了,这是我这么多年过得最暖和的一个冬天。家里的彩电、冰箱、热水器、洗衣机,俩儿子都给备齐了,前几天二儿子也把年货给我准备好了,春联也是村里请书法家协会给写的。今年过年二儿子全家都回来,俩闺女也带着外孙子回来,到新家陪我吃团圆饭。”


图片 4.png

书法家协会给村民们赠送春联。


“村部等会还发米面,受灾户家家都有,放心吧。”离开前,刘焕滨再三叮嘱。


此时此刻的镇北村村部,前来领取慰问品的村民和三轮车将大院挤得满满当当,每户受灾村民分到了40斤大米和20斤白面。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了解到,这些慰问品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最近几天尚志市各受灾村屯正在陆续发放。


见到杜美玲时,她也在领取慰问品的人群中。受灾之后,她家建起了88平方米的新房。从去年11月份搬进新家后,夫妇连连感叹,要比原来的生活强多了。房间窗明几净,家电一应俱全,就连马桶都用上了智能的,“现在我们这生活跟在城里住楼房也没啥区别了。”杜美玲爱人许东明告诉记者,这是房子被水淹后,国家补助了6万元帮助重建的新房,要不然自己也舍不得重新盖。


保温又省柴火


“搬新家那天,我心里百般滋味,言语无法形容。灾难无情人有情,只有国家强盛了才有咱们老百姓富足的生活。”在老街基乡基丰村的新家里,村民刘环茂动情地说,“这不是大话,经历后才会懂得。”


图片 6.png

刘环茂站在自家的新房前,感到很踏实。王迎超/摄


今年春节,刘环茂和老伴儿要去天津的女儿家过年,带去的牛肉和大米早已收拾利索,俩人订了1月5日直达天津的火车票,“新房保暖特别好,电暖锅炉能通过联网远程控制,也能设置自动启动,我都试验过了,这回离开家再不担心屋子上冻了。”


图片 7.png

能远程遥控的电热锅炉特别方便。王迎超/摄


刚一走进老街基乡龙王庙村赵志山家,浓浓暖意扑面而来,虽然锅炉没有生火,屋里也接近了20摄氏度。“以前的老房子光烧火也不暖和,现在的新房保温做得好,柴火比原来省一倍。”赵志山说,现在每天早上5点多起来,把锅炉点上火,连火炕带地热都能带起来,一早一晚烧两遍就够用了。


图片 8.png

赵志山和车喜华夫妇期待在新家过的第一个春节。王迎超/摄


“这是爷爷当年张罗建的”


“村上现在有3个智能温室大棚,都是去年10月份投入使用的,现在一个种蔬菜,另外两个准备种黄瓜和西红柿。”刘焕滨说,“村里老百姓还有300多个大棚,咱们先用村上的大棚做试点,种得好能赚钱了,咱们就推广到全村一起来种。”


图片 9.png

“这里是中国最早种植啤酒花的地方,生产的三梅酒上过国宴。”刘焕滨向记者介绍镇北村未来发展规划。王迎超/摄


镇北村历史久远,自从1898年9月建设一面坡车站起,兴盛时期有四五百名俄国铁路工人在一面坡工作、生活,由此衍生了百余座员工住宅以及公寓、俱乐部等欧式建筑。独特的风格文化,演绎了地域建筑变幻多姿的魅力,镇北村也因此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


“现在镇里和市里正全力争取,将华润希望小镇引入镇北村。同时全力推进一面坡文化艺术小镇建设,今年计划建设一面坡风情体验馆,把去年因为洪水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刘焕滨告诉记者,今年村里还将利用现有房屋改建,打造一批特色民宿。此外,华润希望小镇引入后,还计划打造新三星啤酒馆和三梅酒体验馆,扩建现有的啤酒花基地。


谈起镇北村的未来发展,刘焕滨眼神带光。


“这里是中国最早种植啤酒花的地方,曾经生产的三梅酒也是上过国宴的好酒,镇北村有山有水有历史,我们要讲好历史故事,用商机吸引投资,重拾昔日荣光。”刘焕滨深情地说,“我今年都五十多岁了,现在就想踏踏实实干点事儿,带着全村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咱不图别的,就想着将来有一天,带着大孙子在村里遛达时,我能指着一些建筑告诉他,这是爷爷当年张罗建的。”


编辑:温红妹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镇北村
0
0
相关推荐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