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房地产网
2025-09-19 12:06
中房报记者 陈标志 海口报道
每天都在被投诉、被谩骂、被批评、被责罚中度过……章大海的讲述令人窒息。
长期遭受“职场霸凌”的过程,地产职业经理人章大海全记录在了一份字数达8200余字、厚达17页的民事诉讼状里。
这起即将开庭的侵权责任纠纷民事官司,源于2023年10月份开始的一次销售事件:海口某回迁商品房项目有2000多个车位存在销售困难,项目开发企业决定引进第三方机构进行代理销售。
针对2000多个车位的销售难题,项目开发企业与代理销售机构决定采取“只售不租”的方式处理,但该项目销售经理章大海认为该营销方式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提出了反对意见。
后期,这一营销方式引起了此前租赁车位的大量购房人投诉,并引发当地执法部门介入调查。
按照章大海的说法,这一事件后,他就像一个乒乓球,每天在公司、投诉人及执法部门之间来回被拍打:公司要求不改变“只售不租”的营销方式进行“整改”,大量的群众投诉下执法部门要求企业“立即整改”。
“这个压力就给到了我的头上。”章大海称,他的意见不仅没有被采纳,反而遭受他人的排斥、谩骂和羞辱等“职场霸凌”,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打击使得他内心崩溃。2025年2月,章大海被当地一家三甲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诊断出“重度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等心理健康问题。
一怒之下,章大海将3家企业诉至海口市龙华区人民法院。该起侵权责任纠纷一案将于10月初开庭审理。
“这种情况十分普遍。”记者就“职场霸凌”话题,以小调查问卷的形式采访了近30名房地产职场人士,绝大部分受访者表示“遭受过霸凌”,处理方式大多选择了“隐忍”。
“‘职场霸凌’常被误认为‘正常职场摩擦’,实际上并非如此,情形严重可能构成犯罪。”资深律师钟敏认为,“职场霸凌”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此类案件逐渐增多背后有深层次的现实原因。国家心理治疗师姚乾坤认为,遭受“职场霸凌”心理创伤后,更多的是靠“自我救赎”,必要时寻求外部支援。
被“职场霸凌”的地产职业经理人
“原告(指章大海——记者注,下同)就像一个‘乒乓球’一样,在公司内外被来回的拍打,公司要求原告在不整改违法违规行为的前提下解决问题,投诉人(购房人)和政府行政部门要求原告立刻整改违法违规行为,而原告却只能被夹在中间承受着看不到尽头的折磨。”
在一份字数达8200余字的民事诉讼状中,章大海如是叙述自己被“职场霸凌”的经过。
章大海是某房企13年的老员工,也是该房企海口某回迁商品房项目的销售经理,目前仍在职。
按照章大海的叙述,2023年,该回迁商品房项目2000多个车位销售遇到了困难,在其提议下项目引进第三方代理销售公司,以期实现公司车位销售目标。
2023年10月开始,章大海与第三方代理销售公司、自己所在的项目公司等负责人,针对车位通过“以租代售”进行销售的方式产生分歧。章大海认为车位“只售不租”涉嫌违法违规,希望项目公司和销售代理公司予以纠正,但没人理会。
后期,这一销售方式引起了大量购房人投诉,当地执法部门介入调查。
一边是公司要求章大海在不改变“只售不租”营销方式的前提下进行“整改”,另一边是大量购房人的投诉及执法部门要求他立即整改,夹在其中的章大海左右为难,心力交瘁。
双重压力之下,章大海与销售代理公司、项目公司等相关负责人在工作上发生了“摩擦”。章大海还罗列了一系列证据,称其遭到了他人的架空、孤立的打击,以谩骂、羞辱的方式摧毁他的自信和尊严,他每天都在被投诉、谩骂、批评、责罚中度过。
章大海在诉讼状中称,“这种内外夹击的持续伤害,让原告感觉像身处炼狱,永远看不到尽头。身陷泥沼,却永远也靠不了岸。每天一睁眼就有一种要窒息的感觉,甚至电话一响就会有脑袋炸裂的疼痛。在此期间原告的身心遭受了难以想象的不可逆的巨大伤害,身体也开始出现问题,失眠多梦、心律失常、眩晕气短、食欲不振等问题也相继出现。”
2025年2月25日,章大海前往当地一家三甲医院就诊。
其中,一份门诊病历显示诊断结果为“抑郁状态”,其他几份精神心理科专项测评显示“重度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等心理健康问题。章大海认为,这些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其长期遭受“职场霸凌”造成的。
今年4月份,章大海一纸诉状将该销售代理机构、项目公司等告上法院,要求相关方面赔礼道歉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了解到,该起侵权责任纠纷一案将于10月初在海口市龙华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记者还了解到,在此前,章大海曾以“名誉侵权”诉由,将上述单位及个人诉至法院。后经人从中斡旋,章大海在庭审前撤诉,但其提出要求,各侵权人要作出书面道歉。“时至今日,我尚未收到相关侵权人的书面道歉。”章大海告诉记者。
“职场霸凌”很普遍,大多选择隐忍
章大海表示,他之所以忍痛也要通过法律讨回尊严,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希望更多职场人敢于对“职场霸凌”说“不”。
最近,记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向近30名地产职场人士进行了“你是否遇到过‘职场霸凌’”等话题的简易采访。
在上述问卷式采访中,除了5名职业经理人明确表示自己没有“遭受过霸凌”外,其他职场人士均表示“遇到过”“很普遍”等情况。
“在房地产行业,‘职场霸凌’情况很普遍,只不过很多职场人士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海南某房企职业经理人林先生告诉记者,以房企为例,虽然各个岗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特别是在营销口线上,上下级“等级”分明,普通销售人员对销售经理是绝对的服从,销售总监对销售经理又是绝对的权威。
“销售总监说晚上有重要客人,让你去陪客人喝酒,是没有理由拒绝的。”一名已离开房地产行业的受访女士告诉记者,她之前在海口、三亚多个项目楼盘从事置业顾问工作,“我以为晚宴有重要客户,结果是销售总监的几名大学同学从外地过来。”
该女士还告诉记者,个别销售总监或销售经理,有时还会对女性销售人员提过分要求,“他们隐晦提出的那些要求,我真的难以启齿。”
“在一家房企干3年以上就是老员工了,许多员工离职的原因有一些是‘干得不顺心’‘与领导或同事关系难处理’。”林先生告诉记者,房地产行业不仅高强度,人员流动性也很大,特别在营销口线,“行业存在的这种问题,确实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销售人员搞经理,给总监‘挖坑’;销售经理搞总监,给总监‘挖坑’,这种相互挖坑的情况在销售圈很多。”海口当地一地产资深职业经理人马先生告诉记者,还有一些房企老板骂员工骂得特别凶,一般人是接受不了的。
“职场霸凌”严重可构成犯罪
“近年来,‘职场霸凌’案件逐渐增多,背后有深层次的现实原因。”海南佐宸律师事务所主任、资深律师钟敏告诉记者,“职场霸凌”绝非“私事”,它既违背职场道德,也触碰法律红线,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职场霸凌”不仅是个人维权,更会对整个职场环境的净化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钟敏表示,“职场霸凌”增多的背后深层次原因主要有:经济环境变化加剧了劳资矛盾,部分企业在压力下忽视员工权益;企业管理存在漏洞,对内部权力滥用、人际关系冲突缺乏有效干预机制;相关法律对“职场霸凌”的直接界定和约束尚不完善,导致维权时缺乏明确依据。另外,不少劳动者对霸凌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维权意识较弱,往往选择隐忍。
那么,在职场中,辨别“职场霸凌”的“红线”是什么?钟敏认为,“职场霸凌”常被误认为“正常职场摩擦”,其实它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首先看持续性——霸凌行为不是偶然发生,而是长期、反复出现,比如持续数月地针对某个人的排挤;
其次是权力不对等——实施者往往利用自身优势,比如职位(上级对下属)、资历(老员工对新人)或人际关系(小团体对孤立者)压制对方;
再者是行为多样性——手段可能包括言语攻击(如公开辱骂、贬低)、行为孤立(如故意不配合工作、排除在团队活动外)、制度性剥削(如不合理的超负荷工作、无理由调岗降薪)等;
最后是损害性后果——这些行为会实实在在伤害受害者,比如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职业发展(如被剥夺晋升机会),甚至造成失眠、心悸等生理不适。
“从道德层面看,它破坏了相互尊重的职场文明;从法律层面讲,它侵犯了劳动者的人格权,也违反了劳动法律法规。”钟敏称,“职场霸凌”可能违反《民法典》中关于名誉权、荣誉权的规定,或《劳动法》《劳动合同法》里保护劳动者人身权益的条款;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触犯《刑法》,构成侮辱罪、寻衅滋事罪等刑事犯罪。
钟敏律师也为职场人士应对“职场霸凌”提出“四步走”建议:及时固定证据、向公司正式投诉、通过法律途径追责、关注身心健康。“长期遭受‘职场霸凌’可能导致心理创伤,建议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必要时就医,相关的诊断记录、医疗费票据可作为‘损害后果’的关键证据。”钟敏建议称。
国家心理治疗师:稳定情绪,寻求外援
对于“职场霸凌”后的心理创伤问题,记者也采访了海南省安宁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国家心理治疗师姚乾坤。他向记者表示,面对“职场霸凌”引发的心理问题,核心是“先稳定情绪,再解决问题,必要时寻求外部支持”。
针对章大海等因遭受“职场霸凌”而心理受到创伤的患者,他建议首先“优先处理情绪,避免内耗”。即停止自我归因,明确“霸凌是霸凌者的问题,不是你的错”,不要反复纠结“是不是我不够好”,避免自我否定,给自己“贴标签,戴帽子”,加重焦虑、抑郁。
患者建立情绪释放渠道:每天留30分钟做“情绪出口”,比如写日记梳理感受、运动(跑步、瑜伽)释放压力,或和信任的朋友倾诉(不建议向同事透露,避免信息扩散)。设定“心理边界”:霸凌发生时,若无法当场反驳,可在心里暗示“这是对方的恶意,与我无关”,避免被对方的负面情绪裹挟;下班后主动“切割”工作,不反复回想霸凌场景。
其次,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避免心理问题恶化。心理支持:若出现持续2周以上的情绪低落、焦虑、注意力无法集中,及时联系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临床催眠等调整心态,避免发展成抑郁症、焦虑症。
外部援助:拨打海南省心理援助热线12356获得即时支持;若公司不处理或包庇霸凌者,可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减少“无力感”对心理的伤害。
第三,长期心理建设,不被霸凌定义自我。聚焦自我价值:每天花5分钟记录“当天的小成就”(如“今天高效完成了XX工作”“拒绝了对方的不合理要求”),强化自我认同,增加自我效能感,避免被霸凌者的负面评价影响。
规划退路:若职场环境无法改变,开始更新简历、拓展外部机会,明确“离开不是逃避,而是选择更健康的环境”,减少“被困住”的心理压力。
(受受访者要求,本文章大海为化名)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