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首页轮播
A+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村民从借钱到存钱 富力海南产业扶贫之花

2020-08-02 11:20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村民从借钱到存钱 富力海南产业扶贫之花

邦浪下村村民地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核心提示

“提供一个岗位、改变一个家庭”,构建产业带动、就业帮扶的方式,是富力凭借多年扶贫经验摸索出的一种新模式。富力在海南临高县推进的靠产业带动在家门口就业的方式, 让王膑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文潭村的村民,也与妻子同为临高富力公司下属企业的员工。“双职工”夫妻在家门口就业每月能领到7000余元的工资。像王膑俭这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还有上百名。

中房报记者 陈标志丨海南临高报道

7月23日中午,海南省临高县临城镇文潭村委会办公点。村民王膑俭趁着下班时间,前往村委会领取抗击新冠疫情捐款收据。在一张捐款收据上,记载着王膑俭捐款200元。

王膑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文潭村的村民,也与妻子同为临高富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属企业的员工。“双职工”夫妻在家门口就业,每月能领到7000余元的工资。不仅如此,像王膑俭这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还有上百名。

靠产业带动在家门口就业的,还有附近的邦浪村委会的村民。海南富力热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邦浪村开展的地瓜产业扶贫项目,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产业扶贫项目第一期,105亩地瓜产业示范基地,今年产出的30万斤富硒地瓜被销售一空。富力农业与当地农民采取“土地入股:租金保底+分红;劳动力入股:底薪+分红”的合作模式,赢得了村民的支持。

“农村没有产业带动,年轻人就不愿意回来。”海南富力热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符永恒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富力地产积极响应“万企帮万村”行动,于2018年5月开始在邦浪村进行扶贫实践。企业通过产业扶贫,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临高县乡村振兴过程中成为一个“样本”。

富力租下105亩地瓜示范基地帮扶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村民从借钱到存钱 富力海南产业扶贫之花

采摘地瓜

7月23日上午,盛夏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在邦浪下村村头的旷野之上,海南富力热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技术员王和勇及村民方宝辉等人正在树荫下小憩。他们身旁的上百亩沙土地瓜已经收获,现正是地瓜育苗的季节。

邦浪下村是海南省临高县临城镇邦浪村委会4个自然村之一,也是村委会所在地。邦浪下村距离文澜江下游入海口不远,河水和泥沙在漫长的时光隧道里冲刷和沉积,在这里形成了大片的沙土地。

在这片并不算肥沃的土地上,邦浪下村村民保留着种植甘蔗、地瓜等传统农耕习惯。但这一传统种植模式,并未给当地村民的生活带来更多改变。“靠传统农业种植没有几个收入,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待在家里。”邦浪村委会干部许鹏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这些年,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去城里打工了,上了年纪的人待在家里干农活。

相比而言,邦浪下村的沙质土壤更适合地瓜种植。2018年5月,富力地产响应“万企帮万村”(由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光彩会发起——记者注)行动的号召,专门成立了“海南富力热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精准扶贫的形式在邦浪下村租下了105亩沙土地,建立了地瓜产业示范基地。

记者在邦浪下村实地采访时,示范基地的地瓜已经收获,目前正在进行种苗培育。“公司在村里租下了105亩土地种地瓜,今年总产量达到30万斤,地瓜销售供不应求。”富力农业技术员王和勇高兴地告诉记者,富力农业依托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的技术优势,选用优良的地瓜品种,“我们还专门为地瓜注册了商标,销路根本不是问题。”

尽管是一个乡村振兴的种植示范基地,但已让当地村民从中得到了实惠。据记者了解,一期105亩地瓜种植示范基地,邦浪下村村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即便是地瓜种植亏本了,富力承诺首先保障村民的土地租金收入;当年如果丰产丰收,村民可以在保底收入的基础上进行分红。

除此之外,村民还以劳动力入股的形式参与,即:工钱计入股份,工钱保本+分红,分享产业扶贫带来的红利。村民王小霞、方宝辉等就是采取这样的方式,在富力地瓜种植示范基地“兼职”。

方宝辉告诉记者,他在地瓜基地做事,每月基本工资为3000元,每斤地瓜有一毛钱的分红,“算下来,我在家门口做事每月能有5000多块的收入。”而作为曾经的贫困户,村民王小霞每月也有2000多元的保底工资,他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起了新房,还了欠账。

“双职工”村民的生活之变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村民从借钱到存钱 富力海南产业扶贫之花

村民王膑俭与妻子都在临高富力项目上班

时近中午,王膑俭趁着下班的时间,匆匆从公司赶到文潭村委会办公地,领取抗击新冠疫情捐款收据。在这张收据上,显示王膑俭的捐款金额为200元。

今年51岁的王膑俭系文潭村委会第三村民小组的村民,目前在临高富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属一家公司打工,其妻子也在富力地产临高一项目做保洁员。“我跟我老婆是富力的‘双职工’,每月的收入很稳定。”王膑俭一脸喜悦地告诉记者,他与妻子在家门口就业,收入也很稳定,这得益于富力地产在当地的产业带动。

王膑俭告诉记者,早些年,他的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仅靠帮老板出海打渔,种地也挣不了几个钱。出海打渔风险性高,收入也不稳定,王膑俭的家境常常捉襟见肘。后来,王膑俭与妻子在富力地产项目上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家庭状况就开始发生了变化。

王膑俭跟妻子养育了3个孩子,老大上中专时,由于家庭困难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老二先是上了中专,后来又读了大学,这个时候家庭条件开始好转,但王膑俭仍处于“先借后还”的生活状态,勉强供老二念完大学,并在今年大学毕业;老三今年参加高考,这个时候的王膑俭一脸自豪地说:“不需要四处去借钱了,只要他能考上大学,上学的费用我早就准备好了。”

富力文旅产业临高项目负责人王文彬告诉记者,王膑俭与妻子都在富力临高项目上打工,收入比较稳定,两口子每个月工资加起来也有7000多元。“在经济不发展的偏远农村,这个家庭收入是算高的了。”作为临高本地人,王文彬十分了解当地的情况,他说,随着富力相关产业项目在当地落地,不仅是王膑俭夫妇,像他们这样家门口就业的文潭村村民,多达120多人。

“不仅工资收入稳定,公司还给我们买了社保等保障,解决后顾之忧。2016年我盖房子欠下的7万元,都是上班挣得工资还了的。”王膑俭称,假如没有富力的相关产业在当地落地,他也许还在海上漂着帮老板打渔,“现在每天的作息时间很规律,早上穿着工作服、佩戴工牌上班,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就不一样了。”

产业驱动下的乡村振兴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村民从借钱到存钱 富力海南产业扶贫之花

风景优美的乡村田园吸引了游客到访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在临高采访的当天,正好遇上海南富力热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符永恒带领他的团队及专家到临高调研考察农业产业项目。这次,富力农业又有更大的举动,他们不仅要启动地瓜产业基地二期,种植规模将达上千亩,还要将产业范围辐射到更多的乡村。

这对于王小霞、方宝辉等当地村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一个地方没有产业带动,发展起来会很缓慢。农村没有产业,年轻人宁愿在外打工也不愿回家乡。”符永恒认为,产业带动是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催化剂,围绕农业因地制宜发展高效产业,使田园经济产业化,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这也是农民奔向小康生活的有效途径。他同时表示,实现乡村振兴,让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企业只是一个推手和助力的作用,最终目的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

文潭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建良也认同这一观点。他告诉记者,文潭村曾经是有名的贫困村,全村500多户人口,其中有200多户为贫困户。“政府和企业来帮扶,这对我们村脱贫的步伐会更快一点,但群众要过上小康幸福生活,还得靠村民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观念最重要。”王建良称,村里必须要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比如村里有100多艘渔船,将来不一定出海打渔,也可以考虑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产业。

也就是说,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村里也要具有“造血”功能。

在当地政府与企业的帮扶下,文潭、邦浪等附近村村民的生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富力捐资给文潭村修建戏台、捐赠体育健身器材等设施,让村民的生活丰富多彩;由富力出资在邦浪村安装的成排太阳能路灯、硬化村庄道路、铺设污水管道等,让村民生活更方便了。

在邦浪下村的村口,“寻找乡愁,归园田居”的地标性标识塔高高耸立,成为外来游客的“网红”打卡景点。“以前村民夜晚串门,都是靠打着手电筒,没有什么重要事一般不出门。”邦浪村村干部许鹏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有了路灯,串门谈事、喝茶聊天更方便,邻里的关系更融洽。

不仅仅是村容村貌的改变,随着“美丽乡村”计划、产业驱动的乡村振兴,让文潭、邦浪等村的村民看到了希望,用他们的话说,“日子越来越好了。”

“富力集团自1994年成立以来持续关注民生,专业、精准和持续的公益善举,已成为富力企业文化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将始终积极践行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创新推动公益,以行动回馈社会。”富力集团副总裁兼海南区域公司董事长赵沨表示。

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富力海南区域共在海南捐赠实施50余项公益扶贫项目,捐赠金额近亿元。


编辑:本站编辑
标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0
0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